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后雇佣关系中的使用权探讨及法律建议
离职与肖像权的关系是什么?
在现代职场中,员工在任职期间可能会因工作需要授权公司使用其肖像(如形象照片、视频等)用于企业宣传、培训材料或其他商业用途。当劳动关系终止时,许多人会疑惑:“离职后,公司还能继续使用我的肖像吗?” 这一问题涉及劳动法、民法典以及人格权保护等多个法律领域,需结合具体情况逐一分析。
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010 条 的规定:“自然人享有肖像权。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不得使用其肖像。” 肖像权属于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具有专属性和不可侵犯性。即使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公司可能基于职务行为获得肖像使用的合理性,但一旦双方解除雇佣关系,未经明确授权,公司若继续使用员工的肖像可能会构成侵权。
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后雇佣关系中的使用权探讨及法律建议 图1
从法律依据、司法实践、影响因素等多个维度探讨 “离职后能否使用我的肖像权” 这一问题,并为企业和员工提供相应的法律建议。
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的法律依据
1. 民法典对肖像权的基本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 101 条,自然人有权依法制作、使用、公开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实施“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等行为。这意味着员工的肖像权自始至终为其所有,未经其同意,即使是前雇主也无权随意使用其肖像。
2. 劳动法与雇佣合同的相关规定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部分企业会在员工入职时要求签署包含肖像使用权的协议,或在劳动合同中加入相关条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 7 条 规定,劳动者享有隐私权和人格尊严权,而肖像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当然受到保护。除非员工与企业之间有明确约定,否则企业在离职后无权继续使用员工的肖像。
3. 特殊行业的例外情况
在一些特殊行业(如娱乐、广告等),肖像可能与个人的职业发展密切相关。此时,若双方在合同中约定了肖像使用的条款,且该条款符合《民法典》的规定,则在劳动关系终止后,仍可依据约定使用员工的肖像。但这种条款需要事先明确且合法,并经协商一致签订。
司法实践中对离职员工肖像权的保护
我国法院审理过多起涉及 “离职员工肖像权侵权” 的案件,以下是一些典型案例:
1. 张三与某科技劳动纠纷案
张三曾是某科技的市场部员工,在任职期间拍摄了多组宣传照片。未经其同意将这些照片用于年度报告和首页。 courts ruled that the company violated P三的肖像权,需立即撤回所有侵权内容并赔偿损失。
2. 李四与某教育机构劳动争议案
李四是一位知名培训讲师,在离职后发现原单位仍在其宣传材料中使用自己的讲课视频和照片。法院认为,这些肖像的使用未获得李四的事先同意,构成侵权行为,并判决该教育机构停止使用并支付赔偿金。
这些案例表明,尽管某些行业可能对肖像权的使用有特殊需求,但未经员工明确授权,在离职后继续使用其肖像构成侵权的可能性较高。
影响离职员工肖像权的因素分析
1. 雇佣合同中的约定
若劳动合同或单独签署的协议中明确约定了肖像使用权条款,则需特别注意该条款是否合法有效。若条款规定了“劳动关系终止后,仍可使用员工的肖像”,则该条款只有在符合《民法典》和《劳动法》的前提下才被视为合法。
2. 离职时的事后协商
即使没有事先约定,离职员工可以通过与协商的方式授权其继续使用肖像。这种情况下双方可以签订补充协议,明确使用范围、期限及补偿方式。
3. 肖像的使用目的和性质
若肖像用于企业的非营利性活动(如内部培训)或公益事业,则可能获得法院的同情,但若用于商业用途(如产品推广),则侵权的可能性更大。
4. 员工的公众形象影响力
对于有一定公众影响力的员工而言,其肖像权更受法律保护。即使企业试图使用其肖像,也需格外谨慎并确保有明确授权。
企业和员工的应对策略
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后雇佣关系中的使用权探讨及法律建议 图2
1. 企业的注意事项
- 在员工入职时,建议在劳动合同中明确肖像使用权的相关条款,并要求员工签署知情同意书。
- 离职后若需继续使用员工肖像,应提前与员工协商并签订书面协议。
- 定期清理企业宣传材料和培训资料,避免因疏忽使用已离职员工的肖像。
2. 员工的注意事项
- 在签署劳动合仔细审查涉及肖像使用权的条款,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律师。
- 离职前与公司确认所有个人形象资料是否已妥善处理。
- 若发现公司未经授权使用自己的肖像,应及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离职后员工的肖像权仍受法律保护,且未经其同意,企业无权继续使用其肖像。在此过程中,企业应严格遵守《民法典》和《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避免因侵权行为引发不必要的法律纠纷;而员工也应在离职前后提高法律意识,必要时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只有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并促进法治社会的进步。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