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与公司使用权限分析|劳动法相关问题解答
现代社会中,随着新媒体营销、企业品牌建设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品牌形象和员工形象的塑造。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多企业会出现一个法律争议点:离职员工的肖像权是否仍然属于公司?公司能否继续使用其肖像进行商业活动或其他用途?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面部形象所享有的专有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八条、千零一十九条规定,肖像权是每个自然人的基本权利,未经本人同意,他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也不得丑化、污蔑或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的肖像权。
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员工可能会拍摄工作照、参与企业宣传片拍摄、参加公开活动等场景,默认情况下这些行为可能被视为履行职务的范畴。但一旦员工与公司解除劳动关系,尤其是主动离职的情况下,其肖像权是否仍然归公司所有?这一问题需要结合具体情形进行分析。
公司使用员工肖像权的合法性探讨
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与公司使用权限分析|劳动法相关问题解答 图1
1. 劳动合同或规章制度中的授权条款
在实务中,很多企业都会通过劳动合同补充协议、员工手册等方式明确员工在任职期间及离职后肖像权的使用权问题。如果相关条款内容合法有效(即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经过双方协商同意),那么即使员工离职,公司仍然可以在约定范围内使用其肖像。
2. 职务行为与个人权利的冲突
员工在履行工作职责过程中拍摄的照片或产生的影像资料,一般可以视为职务成果的一部分。这种情况下,员工的肖像权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即公司有权在其商业活动中进行合理使用。但这种使用权通常仅限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
3. 离职后肖像权的自由状态
一旦劳动关系解除,尤其是当双方未就肖像权问题达成新的协议时,员工的肖像权将重新归属于个人,未经其本人同意,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其肖像。即使员工在岗期间已经授权公司使用,离职后这种授权也会自动终止。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描述
某科技公司(化名)在其及宣传材料中长期使用前员工李四(化名)的工作照。李四在职期间参与了多次品牌推广活动,并拍摄了大量工作场景照片。在离职后,双方并未就肖像权的延续使用达成一致协议。李某一纸诉状将该公司告上法庭,要求停止侵权并赔偿损失。
法院观点
法院审理认为,公司虽然在李四在职期间有权使用其肖像,但劳动关系解除后,未经李四同意继续使用的构成侵权。最终判决某科技公司立即停止侵权行为,并向李四赔偿相应损失。
实务启示
企业在规章制度中应当明确员工肖像权的使用范围和限制条件,避免出现"默认同意"的情况。即使员工在岗期间未对肖像使用提出异议,也不能据此当然推断出离职后仍可继续使用。
几种特殊情形下的权利归属
1. 员工在职期间未就肖像权问题作出明确表示
默认应当认定为公司有权在其商业活动中合理使用员工的肖像。这种授权仅限于劳动关系存续期间,且以履行工作职责为目的。
2. 离职后双方未签订任何肖像权使用协议
这种是最常见的情形,即员工离职后,其肖像权不再受公司控制,未经同意不得被使用。
3. 员工明确表示反对或提出异议
如果员工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已经表达过反对意见,或者在离职时明确提出终止肖像使用权,则企业必须立即停止相关使用行为。
4. 规章制度中有明确规定的情形
如果有经过民主程序通过的合法有效的员工手册明确约定员工肖像权的使用范围和期限,且内容不违反法律强制性规定,应当予以尊重。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条款需要特别注意合法性问题,不能过度限制员工个人权利。
企业防范风险的具体建议
1. 在劳动合同中加入肖像权条款
明确规定肖像权的使用范围、期限及终止条件,在劳动关系解除后自动失效。
2. 建立健全内部肖像使用机制
对于确需在商业宣传中使用的员工肖像,建立严格的审批流程和授权机制,并留存相关证据。
3. 加强员工法律意识培训
通过培训让员工了解肖像权的基本知识及相关法律规定,避免出现劳动争议。
4. 及时清理过期的肖像使用材料
对于已经离职员工的工作照等资料,应当定期整理归档或妥善处理,防止因疏忽侵权。
离职员工肖像权归属与公司使用权限分析|劳动法相关问题解答 图2
5. 审慎处理特殊情况
如果企业希望继续使用前员工的肖像,应当与其协商一致并签订新的肖像权使用协议。
随着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劳动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肖像权争议将更加频繁。企业需要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员工形象资源。也要尊重员工个人权利,避免因疏忽或不当管理引发劳动纠纷。
对于已经发生的肖像权侵权问题,最佳解决方案是通过友好协商达成一致。如果协商无果,则应当依法妥善处理,切勿采取拖延或对抗态度。只有在合法性和员工权益保护之间找到平衡点,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利益与个人权利的共赢。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