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在中国的商事实践中,“股东挂名”现象屡见不鲜,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股权代持关系。即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通过与名义出资人(挂名股东)签订协议,由后者代前者持有公司的股份。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复杂,涉及公司法、合同法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在公司治理和权益保护方面存在着诸多风险与挑战。
何为“股东挂名”?
的“股东挂名”,是指实际出资人出于种种原因,并未在工商登记材料中真实记载其出资情况,而由他人名义代为持有股权的行为。这种行为多见于以下几种情形:
1. 规避投资限制:些行业的投资存在准入门槛或资质要求,部分投资者为了达到投资目的选择挂名;
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图1
2. 融资需求:创业初期企业难以获得资金支持,创业者通过亲友借款并承诺还本付息;
3. 利益分配:多人合资设立公司时,各方对出资比例、收益分配未达成一致意见,为便于管理而采取代持方式。
实际案例中,张三与李四共同创业,约定各自出资50%设立科技公司,但因工商注册需要具体股东信息,最终由李四登记为唯一股东,张三作为隐名股东。
挂名股东的法律效力
1. 代持协议的法律效力:司法实践中,只要不存在《民法典》规定无效的情形(如以规避税收为目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代持协议通常会被认定有效。在多个判例中明确指出,实际出资人可依据代持协议主张权利。
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公司治理中的法律风险及应对 图2
2. 股东资格的认定:公司法第32条明确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这意味着,名义股东在工商登记信息中具有公示效力,但实际出资人的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则取决于代持协议的有效性。
3. 投资收益归属:根据“实际出资”原则,在没有相反约定的情况下,实际出资人应享有投资收益。《公司法司法解释(三)》第24条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自行处分,实际出资人可以请求名义股东赔偿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存在代持协议,在些情况下隐名股东的权益可能无法得到保障。
- 恶意串通损害第三人利益:如果名义股东与第三人恶意串通,隐名股东难以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权利主张。
- 公司治理僵局:当实际出资人(隐名股东)和名义股东在公司管理方面产生严重分歧时,可能陷入无法正常运转的境地。
挂名股东关系中的常见问题
1. 知情权与分红权争议:
- 挂名股东通常不参与公司实际经营管理,但仍需对公司重要事项履行知情义务。
- 在分红方面,实际出资人依据代持协议有权获得相应收益。
2. 股权继承与转让的法律风险:
- 如果名义股东去世或其债权人要求执行其名下股权,而代持关系未获法院认可,隐名股东可能面临失去股权的风险。
- 在股权转让方面,名义股东擅自处分登记在其名下的股权可能导致实际出资人权益受损。
3. 与公司其他债权人的权利冲突:
- 如果公司出现债务危机,债权人有权要求名义股东以其名下股权清偿债务。此时,实际出资人的权益可能无法获得充分保护。
4. 税务风险:
- 股权转让时的税务负担通常由名义股东承担,但实际出资人如果未与名义股确约定相关责任分担,可能导致不必要的纠纷。
法律建议与风险防范
1. 签署书面代持协议:隐名股东与挂名股东之间应当签订详尽的书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关系,并对可能出现的争议解决方式作出约定。
2. 确保实际出资:实际出资人应尽量在资金交付环节留下充分证据(如付款凭证、银行转账记录等),证明其确实履行了出资义务。
3. 取得其他股东认可:隐名股东应当取得公司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并办理工商变更登记手续,以增强自身权益的稳定性。
4. 及时行使权利:如果发现名义股东存在擅自处分股权或其他损害实际出资人利益的行为,隐名股东应时间采取法律行动,通过诉讼等方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5. 专业律师介入:在处理隐名股东关系时,应当寻求专业商事律师的帮助,特别是在复杂的公司治理和权益保护问题上,更需要法律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指导。
6. 做好备案登记:挂名股东虽然后台实际为隐名股东所有,但为了尽可能降低风险,隐名股东可以通过变更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等方式,将相关安排予以明确,并向工商部门备案登记。
“股东挂名”行为虽然在实践中普遍存在,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基于信任关系的代持安排。实际出资人需要以更为谨慎的态度处理与名义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通过完善的合排和及时行使权利,最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与此公司治理层面对隐名股东的存在应当有所察觉,并采取适当措施预防可能发生的纠纷。在企业设立或股权结构调整时,最佳的做法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确保各方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从而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