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被家庭暴力:法律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

作者:恰好心动 |

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是一个全球性社会问题,长期以来被视为“女性的专属困境”。随着性别平等观念的进步和社会对男性弱势群体的关注增加,“男性被家暴”的议题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中国,虽然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多数为女性,但男性受害者也并非罕见。相关数据显示,2016年至2021年期间,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中,约有7%至10%的案件涉及男性受害者。这一数据引发了社会各界对“男性被家暴”现象的关注与反思。

从法律视角来看,家庭暴力是指在家庭成员之间,通过殴打、威胁、侮辱、谩骂等方式实施的身体或精神侵害行为。我国《反家庭暴力法》明确规定,家庭暴力包括身体暴力、精神暴力等形式,且不限施暴者性别。在司法实践中,男性受害者往往面临取证难、社会认知度低等诸多困境。

从法律行业的专业视角出发,探讨“男性被家暴”这一特殊群体的困境与突围之路。

男性被家庭暴力:法律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 图1

男性被家庭暴力:法律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 图1

男性被家庭暴力现象的特点与现状

1. 案件比例虽低,但绝对数量不容忽视

根据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的统计,在2016年至2021年期间,该院受理的婚姻家庭案件中,约有7%至10%的案件涉及男性受害者。具体到性别构成,男方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的比例约为3%,而女性为9%。尽管男性在家庭暴力中的受害比例低于女性,但这一绝对数量仍需引起重视。

2. 施暴者主体多样化

从施暴者的角度来看,男性受害者遭遇的家庭暴力主要来自配偶(以女性为主),占60%;是一部分来自其他家庭成员,如子女或父母,占30%。在某些极端案例中,男性受害者甚至可能成为多重施暴者的对象。

3. 隐藏性与求助难

相较于女性受害者,男性受害者更倾向于隐忍和不主动寻求帮助。一方面,传统的性别角色认知使得男子被视为“强者”,他们担心被社会贴上“软弱”的标签;部分男性认为家庭暴力是“家务事”,不愿外人知晓。这种心理障碍导致男性受害者在求助过程中面临诸多困难。

4. 法律意识相对薄弱

由于受教育程度或信息获取渠道的限制,许多男性受害者对《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规定缺乏了解。即便遭受侵害,他们也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数据显示,仅有约15%的男性受害者曾向公安机关报案,而最终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不足5%。

男性被家庭暴力的成因分析

1. 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

传统性别角色分工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模式提出了不同要求。在某些文化背景下,男性被视为“一家之主”,必须承担起维护家庭权威的责任。这种性别期待使得男性受害者更难承认自身遭遇,并在面对侵害时选择沉默。

2. 法律保障的不完善

尽管《反家庭暴力法》对男女平等保护有所体现,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部分地区公安机关对男性被家暴案件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案件处理效率低下;司法实践中,男性的证词往往被视为“可信度较低”,这进一步削弱了他们的心。

3. 家庭内部

在某些家庭中,女性可能通过掌控经济资源或情感控制等手段,对男性施加精神压力。这种为家庭暴力的发生提供了温床。尤其是在离婚率上升、单亲家庭教育增多的背景下,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4. 社会支持体系的缺失

相较于女性受害者,男性被家暴者所能获得的社会支持非常有限。无论是心理、法律援助还是临时庇护,相关配套措施都未能充分覆盖这一群体的需求。这种资源分配上的不均衡,使得男性受害者的处境雪上加霜。

突破困境:对男性被家庭暴力的法律保护机制探讨

1. 完善法律法规,消除性别歧视

建议在《反家庭暴力法》中进一步明确对男性的平等保护条款,并针对男性受害者的特点制定专项措施。可以通过立法要求公安机关对男性家暴案件进行与女性同等力度的调查和处理。

2. 加强公众教育与社会宣传

通过媒体宣传、学校教育等,消除“家庭暴力是家务事”的错误观念。鼓励男性受害者主动寻求帮助,并为其提供心理等支持服务。

男性被家庭暴力:法律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 图2

男性被家庭暴力:法律视角下的困境与突围 图2

3. 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

公安、法院、妇联等部门应建立协同合作机制,确保男性家暴案件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以设立专门的“家庭暴力接待窗口”,为男性受害者提供一站式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服务。

4. 提升司法实践中的性别平等意识

在司法实践中,法官应当摒弃对男性的偏见,客观对待其证词,并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案件审理。可以通过案例指导等方式,提高司法人员对男性家暴问题的敏感度和处理能力。

5. 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鼓励社会各界为男性受害者提供更多帮助。可以设立专门针对男性被家暴者的庇护机构、心理等,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和生活保障。

典型案例分析:从个案看普遍问题

2019年,广西南宁市某区人民法院受理了一起特殊的家庭暴力案件。原告王某(男)因长期遭受妻子陈某的精神暴力和轻微身体侵害,以“遭受家庭暴力”为由向法院申请人身保护令。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官对男性受害者身份的特殊性给予了充分关注,并最终裁定支持了王某的申请。

这一案例表明,只要男性受害者能够勇敢发声并寻求法律帮助,司法机关将给予公平对待。类似案例的成功处理仍需更多的社会关注和制度保障。

家庭暴力是全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而男性受害者的困境则是其中的一个缩影。从法律视角来看,“男性被家暴”现象的解决不仅关乎性别平等,更是对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考验。

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推动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实施;二是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消除对男性的刻板印象;三是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支持体系,为男性受害者提供更多帮助。

只有当我们真正打破了性别歧视的枷锁,实现了对所有受害者的平等保护,《反家庭暴力法》的美好愿景才能得以实现。毕竟,无论男女,在面对家庭暴力时,都应拥有同等的权利与尊严。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