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追责路径探析

作者:巷尾姑娘 |

事故基本情况概述

2023年6月8日,甬莞高速发生了一起重大道路交通事故。事故发生在甬莞高速B道703Km()路段,一辆重型半挂牵引车因避让停在行车道上的一辆小型轿车,驶入应急车道,并与前方两辆因追尾事故停在应急车道上的小型轿车发生碰撞,导致3人死亡、3人受伤的惨剧。

这起事故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省、市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全力救治伤者,妥善处理善后,彻查事故原因,并举一反三,在强降雨、强对流等恶劣气象条件下,加强交通安全管理。

事故责任认定分析

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追责路径探析 图1

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追责路径探析 图1

(一)驾驶员的过错行为

1. 分心驾驶问题

林华作为重型半挂牵引车的驾驶员,在雨天行车时边开车边刷"抖音",严重分散了注意力。这种危险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二条款的规定:"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

2. 未降速行驶

在强降雨天气条件下,驾驶员本应降低车速以确保行车安全,但林华未采取相应措施,导致车辆失控。

(二)企业的管理失职

1. 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高玉清作为闽强达物流有限公司的主要负责人,未能全面履行安全生产职责。具体表现为:

- 未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

- 对驾驶员林华长期存在的"刷抖音"和超速驾驶行为视而不见。

2. 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不力

企业对驾驶员的操作规范缺乏有效监督,未能及时纠正驾驶员的不良驾驶习惯,导致重全隐患的存在。这种失职行为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三十八条款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及时发现并消除事故隐患。"

(三)相关责任主体的责任划分

1. 直接责任人

- 林华:作为肇事驾驶员,其分心驾驶和未降速的行为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应承担事故的直接责任;

- 高玉清: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因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应对事故承担主要领导责任。

2. 次要责任人

闽强达物流有限公司未能建立健全有效的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也未对车辆动态监控工作予以足够重视,应承担一定比例的过错责任。

法律追责路径探讨

(一)行政处罚措施

1. 对高玉清的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八十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本案中,高玉清存在明显的失职行为,预计将会面临较重的经济处罚甚至吊销安全管理资格。

2. 对企业的处罚

闽强达物流有限公司因未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被处以罚款、停业整顿等行政处罚措施。

(二)民事赔偿责任

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追责路径探析 图2

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与法律追责路径探析 图2

1. 人身损害赔偿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二百一十五条的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本次事故中,受害者及其家属可以要求肇事方赔偿医疗费、丧葬费、抚养费等各项损失。

2. 财产损失赔偿

同样根据《民法典》千二百一十五条的规定,受害人有权要求赔偿因交通事故导致的车辆损坏和其他财产损失。

(三)刑事责任追究

1. 若高玉清和林华的行为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则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百三十四条款的规定:"强令他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林华如因交通肇事致3人死亡、3人受伤,则可能面临十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预防类似事故发生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驾驶员安全教育与管理

1. 企业应当建立健全驾驶员安全管理制度,定期开展交通安全教育;

2. 加强对驾驶员使用电子设备行为的监管,安装必要的监控设备;

3. 对驾驶员开展恶劣天气条件下驾驶技能强化训练。

(二)完善车辆动态监控体系

1. 企业在车辆上安装行车记录仪和GPS定位系统,实时监测车辆运行状态;

2.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驾驶行为数据,及时发现和纠正异常操作;

3. 建立驾驶员违规行为预警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处理。

(三)强化应急管理措施

1. 企业在接到气象部门恶劣天气预报后,应及时发布警示信息,并采取限速等安全措施;

2. 配备充足的应急救援物资,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快速响应;

3. 定期开展交通事故应急演练,提高从业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

甬莞高速24号交通事故的发生,暴露了企业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希望通过本案的分析与探讨,能够引起社会各界对道路运输安全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动企业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