诈骗案件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权利解析
在当前的网络环境下,随着电商交易量的激增,网购陷阱也逐渐增多。很多消费者在遭遇网络诈骗时,往往只关注于追究诈骗者的刑事责任,却忽视了自己可以通过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要求对方进行经济赔偿。
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是指被害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在刑事诉讼过程中,依法向实施犯罪行为的被告人提起附带性的民事诉讼请求。这种诉讼形式既解决了追究刑事责任的问题,又能够尽可能减少被害人的经济损失。
根据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下列情形属于可以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范围:
犯罪行为造成被害人财产损失的;
诈骗案件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权利解析 图1
犯罪行为导致被害人精神损害的;
其他由犯罪所引起需经济赔偿的情形。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诈骗案件的犯罪分子虽然受到了应有的刑罚处罚,但被害人的经济损失往往无法得到实质性补偿。这不仅加重了被害人的心理负担,也不利于实现法律的公平正义。
统计数据显示,当前中国法院受理的诈骗刑事案件中:
约75%的案件被害人未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请求;
在提起诉求数的案件中,最终获不足30%;
即使在被告人具有经济赔偿能力的情况下,实际执行到位率也不高。
诈骗案件中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解析 图2
被害人行使这一需要遵循严格的法律程序:
提起时间: 必须在刑事案件立案后,审判决宣告前提出。
请求范围: 应包括直接损失和可得利益损失。精神损害赔偿原则上不予支持,但特殊情况下除外。
举证责任: 被害人应当对造成的实际损失承担初步举证责任。
审理程序: 可以与刑事案件一并审理,也可以在刑事案件判决后另行提起民事诉讼。
司法实践中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关于诉讼请求的合理界定应当限于犯罪行为直接引起的财产损失,不能超出这一范围;
与刑事案件处理的关系附带民事诉讼不得影响刑事案件的审理进程;
特殊主体的保护问题如未成年人、老人等特殊被害群体保障需要特别注意。
从发达国家的法律规定和实践经验来看:
美国采用civil damages(民事损害赔偿)制度,允许受害者在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获得经济补偿;
日本规定明确,在提起公诉时即可附带提出民事诉讼请求;
英国采取"补偿令"(compensation orders)方式,要求被告人履行一定的财产给付义务。
被害人在遭受诈骗犯罪侵害后,不应仅局限于追究 criminals 的刑事责任。通过行使附带民事诉讼,限度挽回经济损失,既是法律赋予的,也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
随着法治环境的不断改善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在刑事案件中积极主张附带民事赔偿,将有助于构建更加公平合理的正义体系。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