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探究诉讼参与与程序

作者:小✯无赖ღ |

民事诉讼法,又称民事诉讼法,是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律。自1999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本文旨在深入探究《民事诉讼法》中诉讼参与与程序的相关内容,以期为我国民事诉讼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诉讼参与

(一)当事人

1. 当事人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条,民事诉讼的当事人是指进行诉讼的双方,即原告和被告。双方当事人享有平等的诉讼权利,包括但不限于:陈述、质证、辩论、提出反诉和提起执行等。

2. 原告

原告,即提起诉讼的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请求人民法院对纠纷进行审理并作出判决。原告有责任提供证据证明其诉讼请求的真实性。

3. 被告

被告,即应诉当事人,承担民事责任,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答辩。被告应对原告的诉讼请求进行举证,证明其自身无过或者过错较轻,以减轻或者免除其民事责任。

(二)代理人

1. 律师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9条,当事人可以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律师代理诉讼的,可以代为陈述、质证、辩论等。

2. 近亲属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0条,当事人可以委托近亲属代理诉讼。近亲属代理诉讼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委托书。

3. 人民团体或者其他组织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71条,当事人可以委托人民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代理诉讼。人民团体或者其他组织代理诉讼的,必须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委托书。

诉讼程序

(一)诉讼时效

1. 普通诉讼时效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5条,普通诉讼时效为三年。自诉讼请求提起之日起计算。

2. 特殊诉讼时效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36条,以下案件的诉讼时效为五年:

(1)涉及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资源的民事案件;

(2)因国际货物运输引起的民事案件;

民事诉讼法:探究诉讼参与与程序 图1

民事诉讼法:探究诉讼参与与程序 图1

(3)因读书、写作、艺术和科学创作产生的民事案件;

(4)法律规定的其他特殊案件。

(二)期间计算

1. 普通期间

普通期间自诉状副本送达之日起计算,包括诉状副本发送的当天在内。

2. 特殊期间

特殊期间自诉状副本送达之日起计算,包括诉状副本发送的当天在内。

(三)审判程序

1. 普通审判程序

普通审判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判决、裁定、交付执行等阶段。

2. 特殊审判程序

特殊审判程序主要包括:和解、调解、仲裁、审判监督等。

《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当事人、代理人、诉讼时效以及审判程序等内容,为我国民事诉讼提供了基本框架。诉讼参与与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对《民事诉讼法》中诉讼参与与程序的研究,对于法律工作者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