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16条关键点》
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争议的一种方式,其基本原则之一是“谁主张,谁举证”。这一原则要求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或者防御主张承担举证责任,提供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民事诉讼的举证责任制度,以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本文旨在全面解析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16条关键点,以帮助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规则。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基本原则
1. 当事人主义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输赢有争议的,由人民法院径行审理。”这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法院应严格按照当事人双方提供的证据和主张进行审理,不介入当事人的诉讼主张。
2. 举证责任倒置原则。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主张他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供相应的证据。”这一原则体现了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即当事人应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承担举证责任,而法院应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审查。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16条关键点
1. 对格式要求。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提交与举证责任相关的证据材料。”我国民事诉讼法也明确了证据的格式要求,包括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等。
2. 对举证期限。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对于延长举证期限的情况,我国民事诉讼法也作出了明确规定。
3. 对非法证据的排除。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下列证据不得作为证据使用:(一)违反法律规定收集的证据;(二)以利害关系人书面承诺为内容的证据;(三)存在疑点的视听资料;(四)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五)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4. 对鉴定的审查。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委托的鉴定部门作出的鉴定有异议申请重新鉴定,提出证据证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予准许:(一)鉴定机构或者鉴定人员不具备相关的资格;(二)鉴定程序严重违法;(三)鉴定明显依据不足;(四)经过质证认定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其他情形。”
5. 对 subpoena 命令的遵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3条规定:“被申请人接到人民法院的 subpoena 命令后,应当在收到 subpoena 命令之日起15日内,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法院提交有关证明文件。”
6. 对诉讼费用的承担。我国民事诉讼法第92条规定:“当事人承担诉讼费用。”对于诉讼费用的承担,我国民事诉讼法也作出了详细的规定。
7. 对当事人委托律师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2条规定:“当事人委托律师代理诉讼,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律师委托书。”
8. 对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68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
9. 对当事人提供担保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9条规定:“当事人申请财产保全,需要提供担保。”
10. 对诉讼和解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0条规定:“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方式解决民事争议。”
11. 对诉讼调解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申请人民法院调解。”
《全面解析: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16条关键点》 图1
12. 对民事诉讼中的期间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5条规定:“期间以时计算,期间开始时为起算点,期间结束时为止算点。”
13. 对期间 extension 的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6条规定:“期间延长适用于法律规定的期间。”
14. 对期间利益的计算。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7条规定:“期间利息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计算。”
15. 对期间届满的处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8条规定:“期间届满的,视为期间已满。”
16. 对期间内未提出诉讼请求的处理。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期间内未提出诉讼请求的,视为放弃诉讼。”
全面解析我国民事诉讼举证责任的16条关键点,有助于当事人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应严格遵循举证责任制度,提交相关证据以支持自己的主张,对法院委托的鉴定、 subpoena 命令等要给予充分关注。只有这样,才能在民事诉讼中取得理想的结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