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一审终审的情形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一审终审的情形
民事诉讼的审终审,是指在民事诉讼的审程序中,一旦法院作出了判决或裁定,就不再进行上诉、上诉审程序,而是直接发生法律效力的一种审判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终审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形:
1. 合同纠纷。当双方当事人对合同内容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后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成为终审裁量。
民事诉讼一审终审的情形及其相关法律规定 图1
2. 侵权纠纷。当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侵权行为而受到财产损失,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后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成为终审裁量。
3. 确权纠纷。当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的物权状态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后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成为终审裁量。
4. 身份关系纠纷。当一方当事人因另一方当事人的身份问题发生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在审理后作出判决或裁定,当事人不再提起上诉,人民法院的判决或裁定即成为终审裁量。
5. 其他特殊情形。如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特殊类型的民事诉讼,在满足一定条件后,也可以适用审终审制度。
相关法律规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2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在法定时间内不申请上诉,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生效。”这一条规定明确了民事诉讼的审终审制度,当事人在法定时间内不起诉,判决、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4条规定:“当事人对法院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遵守调解协议。调解协议不明确的,可以協議补充;协议补充后,由调解人制作调解书,经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后,具有法律效力。”这一条规定了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当当事人对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后,协议即具有法律效力,不再提起上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5条规定:“当事人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这一条规定了当事人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时间限制,当事人在限制时间内提起上诉,一审判决、裁定即未生效。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6条规定:“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在收到上诉状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维持或者变更判决、裁定。”这一条规定了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处理时间,当事人提起上诉后,上一级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内作出维持或变更判决、裁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47条规定:“上一级人民法院作出判决、裁定后,应当通知当事人。当事人对判决、裁定不服的,可以在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这一条规定了上一级人民法院通知当事人的义务,当事人对判决、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时间限制。
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终审制度,是在一定条件下,当事人在法定时间内不起诉,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即发生法律效力。相关法律规定了当事人对法院调解达成协议后协议的法律效力、对一审判决、裁定不服提起上诉的时间限制、上一级人民法院对上诉案件的处理时间等内容,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审终审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