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起诉
起诉概述
起诉,是指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的行为。起诉是民事诉讼的起始环节,也是纠纷解决的重要途径。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起诉应当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当事人、诉讼标的、诉讼请求等。
起诉的主体
1. 原告。原告是指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当事人。在我国,起诉的主体必须是具有民事权利保护请求权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2. 被告。被告是指被起诉的当事人。在我国,被告必须是与原告在诉讼标的上存在法律关系的主体,通常情况下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起诉的程序
1. 准备起诉材料。起诉人应准备起诉状,起诉状应当包含当事人基本信息、诉讼请求、事实和理由等内容。
2. 提交起诉状。起诉人应将起诉状提交给人民法院,交纳诉讼费。
3. 人民法院受理起诉。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审查,符合条件的应当受理起诉。
起诉的效力
1. 起诉具有单向性。起诉是请求法院进行审理的行为,一旦起诉成立,法院便应依法进行审理,而不管起诉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2. 起诉不具有附带性。起诉是独立于其他法律行为的一种行为,提起起诉可以单独立户,不因其他法律行为的成立而受到影响。
起诉的审查
1. 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形式审查。主要审查起诉状是否符合法律形式要求,包括当事人是否符合起诉条件、起诉状内容是否完整等。
2. 人民法院对起诉状进行实质审查。主要审查起诉状中的诉讼请求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事实和理由是否充分等。
起诉的撤回与变更
1. 起诉的撤回。在起诉状递交至人民法院之前,起诉人可以撤回起诉。撤回起诉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必须由起诉人本人作出、在起诉期限内、原因正当等。
民事诉讼法名词解释:起诉 图1
2. 起诉的变更。在起诉过程中,起诉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对诉讼请求进行变更。变更后的诉讼请求应重新提交给人民法院,并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
起诉与答辩的关系
1. 起诉与答辩具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起诉是提起诉讼的行为,而答辩是应对起诉的行为,二者应当分别进行。
2. 答辩不具有优先性。在起诉状递交至人民法院后,被告有权进行答辩。答辩期限一般为收到起诉状之日起15日内,逾期不提交答辩意见则视为放弃答辩权利。
起诉作为民事诉讼中的一种重要行为,关系到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通过以上对起诉的概述、主体、程序、效力、审查、撤回与变更以及起诉与答辩的分析,可以对民事诉讼中的起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当事人进行诉讼提供参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