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诉讼法34条解读:人身权益保护再升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法典,规定了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制度及程序。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纠纷日益增多,人民群众对民事权益保护的需求日益增强。为了更好地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我国对《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改,新的《民事诉讼法》自2020年5月1日起正式实施。对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进行解读,分析其人身权益保护的再升级意义及其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
《事诉讼法34条解读:人身权益保护再升级》 图1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及解读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规定:“当事人对下列事项可以依法申请仲裁:……(七)医疗事故损害……”。该条新增了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条款,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损害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济途径。
(一)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定义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是指在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过失行为,导致患者的人身权益受到损害,请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民事纠纷。根据该条的规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违反规定的操作程序,导致患者受到损害;(2)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提供的医疗方案存在过错,导致患者损害;(3)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判断错误,导致患者接受不必要或不适当的治疗,造成损害。
(二)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范围
根据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规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可以申请仲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也可以申请仲裁。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范围广泛,包括各级仲裁委员会。
(三)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程序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程序,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的规定进行。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可以依据仲裁法的规定,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提交相关证据材料,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裁决。仲裁委员会在接到仲裁申请后,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6个月内,作出仲裁裁决。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人身权益保护的再升级意义
1. 保障患者权益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条款,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损害提供了一种新的救济途径。患者在遭受医疗损害后,可以通过申请仲裁,要求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保障自身的人身权益。
2. 规范医疗机构行为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条款,可以促使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更加规范地履行医疗义务,提高医疗质量,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从而保障患者的人身安全和健康。
3. 提高仲裁效率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仲裁条款,为患者提供了快速、公正的救济途径。患者在遭受医疗损害后,无需长时间等待法院审理,可以通过仲裁程序迅速获得赔偿,减轻了患者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创伤。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在实际操作中的效果预测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实施,对于保护患者的人身权益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涉及专业性问题较多,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医疗损害鉴定难度较大
医疗损害赔偿纠纷中,医疗损害的鉴定难度较大。医疗损害的鉴定需要专业的医疗知识和技能,往往需要邀请医疗专业人士进行鉴定。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鉴定周期长、鉴定费用高昂等问题,影响患者的救治和赔偿。
2. 医疗机构承担赔偿责任意识不强
一些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对医疗损害赔偿责任的认识不够清晰,对患者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强。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医疗机构不主动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况,导致患者权益受损。
3. 仲裁程序存在完善空间
虽然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为医疗损害赔偿纠纷提供了新的救济途径,但仲裁程序在实际操作中可能还存在完善的空间。仲裁委员会的设立、仲裁员的培训、仲裁程序的公开透明等方面,都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新《民事诉讼法》第34条的解读,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遭受损害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救济途径。在实际操作中,新法可能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关部门应当继续关注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相关制度,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高效的救济途径。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