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中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与实践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主体的权益受到侵害时,通过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理,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在民事诉讼中,证据是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证据的种类繁多,包括书面证据、口头证据、实物证据等。并非所有的证据都能够在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有些证据因为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适用条件而被排除在外的称为“排除证据”。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与实践对于保障案件审理的公正性和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
(一)真实性原则
证据的真实性是指证据的内容与客观事实相一致。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真实性是排除证据适用的基本条件。只有符合真实性的证据才能在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否则,若证据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符,即使再具有一定的证明力,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二)合法性原则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的取得、使用和证据的内容均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合法性是排除证据适用的主要条件。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证据才能在诉讼中予以采纳。否则,若证据的取得、使用或内容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即使再具有一定的证明力,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三)关联性原则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证据与案件审理的具体事实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在民事诉讼中,证据的关联性是排除证据适用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关联性的证据才能在诉讼中发挥重要作用。否则,若证据与案件审理的具体事实之间不存在联系,即使再具有一定的证明力,也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排除证据的适用实践
(一)排除真实的证据
真实性的排除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于证据本身与客观事实不符,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据。一方当事人提供的与事实不符的书面材料、照片、录音等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二)排除非法获得的证据
非法性的排除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于证据的取得、使用过程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求,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据。当事人通过非法手段获取的证据、采取偷拍、等手段获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三)排除不具有关联性的证据
关联性的排除证据是指在民事诉讼中,由于证据与案件审理的具体事实之间不存在联系,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证据。与案件审理的具体事实无直接关系的证据,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与实践是保障民事诉讼公正性和正确性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和实践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法律规定,为我国民事诉讼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民事诉讼中排除证据的适用原则与实践 图1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