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一种简便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
仲裁协议,是指仲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对当事人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或者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进行仲裁,由仲裁机构依法作出裁决的一种法律制度。仲裁协议是仲裁程序的启动要件,没有仲裁协议,仲裁机构无权对当事人之间的纠纷进行仲裁。在我国,仲裁协议的形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本文主要探讨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形式和内容
1.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形式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通过口头协商,达成一致,并达成仲裁协议。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形式,主要表现为当事人之间的对话、交流或者会议。在实践中,这种方式最为常见。
2.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内容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内容,主要是指当事人就争议解决的方式和程序达成的一致意见。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仲裁机构的选择:当事人应选择具有仲裁资格的仲裁机构。仲裁机构的选择,可以由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法律规定。
(2)仲裁事项:当事人应明确申请仲裁的事项,包括争议的性质、范围、事实和证据等。
(3)仲裁程序:当事人应明确仲裁程序,包括仲裁员的选定、仲裁辩论、仲裁裁决的作出等。
(4)裁决的执行:当事人应明确裁决的执行方式,包括裁决的履行、追讨、执行等。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优点
1. 简便快捷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相较于书面仲裁协议,更为简便快捷。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对话、交流或者会议的形式,迅速达成一致,避免繁琐的书面程序。
2. 节省时间、降低成本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无需通过书面文件,也无需提交相关证据,大大节省了时间。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直接对话,更加便捷地进行沟通,降低了仲裁的成本。
3. 保密性好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对话,更加深入地了解对方的意图和想法,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和隐私。
4. 适应性较强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可以根据当事人的实际需要进行调整,适应性强。在争议解决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仲裁协议进行补充和修改。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局限性及风险
1. 法律效力问题
虽然我国法律允许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但是,在仲裁实践中,口头仲裁协议的法律效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口头仲裁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只有书面仲裁协议才具有法律效力。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一种简便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 图1
2. 证据收集困难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证据的收集较为困难。由于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形式,当事人在争议解决过程中,难以证明口头协议的存在和内容。
3. 仲裁员的选择问题
在口头达成仲裁协议的过程中,仲裁员的选择问题仍然存在。由于仲裁员的专业水平和公正性对仲裁裁决的公正性具有重要作用,当事人对仲裁员的选定存在困难。
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作为一种简便有效的争议解决方式,在我国的仲裁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尽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风险,但是,通过当事人之间的协商和沟通,口头达成仲裁协议仍然具有较大的优势。在我国仲裁实践中,当事人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仲裁方式,以实现更加公正、高效、简便的争议解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