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肖像权作为一项基本的人身权利,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和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尤其是涉及到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问题,更是备受关注。围绕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展开论述。
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的沿革及现状
我国关于肖像权的年龄法律规定始于199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98条规定,规定:“公民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在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对肖像权的规定进行了修改,第1003条规定:“自然人享有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肖像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未经 natural 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出版其肖像权或者其他人格权益。”
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 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存在的问题
(1)对未成年人肖像权保护不够充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肖像权的规定主要集中在自然人的人格权益部分,对于未成年人的肖像权保护相对较少。
(2)法律对肖像权滥用现象的处罚力度不够。有些成年人利用自己的权利,侵犯未成年人的肖像权,但法律对于这种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小,难以达到有效震慑。
(3)关于肖像权年龄规定的规定较为原则,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2. 改进建议
(1)加强未成年人肖像权的保护。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应增加关于未成年人肖像权保护的具体规定,明确未成年人的肖像权不容侵犯,禁止任何形式的滥用。
(2)加大对肖像权滥用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应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罚款、赔偿等处罚,以达到有效震慑。
(3)完善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提高其操作性。在法律中明确规定具体的肖像权年龄界限,以及相应的权利和义务,使得法律规定更加明确、具体,便于操作。
保护未成年人权益的实践探讨
1. 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共同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家长是未成年人肖像权保护的任教师,应积极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尊重自己的肖像权,避免被滥用。学校则应通过教育课程,向未成年人普及肖像权知识,提高其自我保护意识。社会各界也应关注未成年人肖像权保护问题,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及保护未成年人权益 图1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对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行为的查处力度,依法严厉打击侵犯未成年人肖像权的行为,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保护未成年人的肖像权,是维护其人格权益、促进其健康成长的重要手段。只有不断完善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加强执法力度,才能真正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希望本文的探讨能为我国肖像权年龄法律规定改进和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