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罪的量刑标准及法律规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信息传播渠道的日益多样化,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日益增多。名誉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对于个人的人格尊严和声誉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由于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具有隐蔽性、难以证明等特点,导致其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侵权行为。明确侵犯名誉权罪的量刑标准及法律规定,对于保护公民的名誉权具有重要意义。
侵犯名誉权罪的量刑标准
1. 构成要件
侵犯名誉权罪,是指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的规定,侵犯名誉权罪的构成要件如下:
(1)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指的是行为人明知是虚假信息,仍故意传播,旨在损害他人名誉。
(2)损害他人名誉。指的是行为人的传播行为对他人名誉造成损害,使他人在社会公众中受到贬低、毁损、毁誉等不良影响。
2. 量刑原则
(1)情节严重原则。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第3款的规定,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1)造成多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的;
(2)造成多人重伤或者轻伤的;
(3)在公共场所起哄闹、侮辱、诽谤,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2)量刑幅度。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第2款的规定,对于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造成多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并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
(2)造成多人重伤或者轻伤,并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的;
(3)起哄闹、侮辱、诽谤,造成公共场所秩序严重混乱,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的;
(4)其他情节严重的情形。
(3)加重处罚。根据我国《刑法》第246条第4款的规定,犯本罪,具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造成多人死亡或者严重伤害,并造成特别严重社会影响的;
(2)造成多人重伤或者轻伤,并造成特别严重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的;
(3)起哄闹、侮辱、诽谤,造成特别严重的公共场所秩序混乱,严重影响他人的正常生活的;
(4)其他情节特别严重的情形。
侵犯名誉权法律规定
侵犯名誉权罪的量刑标准及法律规定 图1
1. 我国《》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但自由不得滥用,滥用自由,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010条、第1011条、第1012条、第1013条明确规定了名誉权的相关内容,包括名誉权的定义、保护范围、损害赔偿等。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46条、第246条之第246条之二的有关规定,明确了侵犯名誉权罪的构成要件、量刑原则和加重处罚。
侵犯名誉权罪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侵权行为,对于损害他人名誉、破坏社会秩序具有严重危害性。明确其量刑标准及法律规定,有利于更好地保护公民的名誉权,维护社会公共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