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书述事实无法确定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调解结案后,由审判人员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调解协议书。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并经人民法院审查,可以不制作调解书,但调解协议具有法律效力。而调解书则是对调解协议的正式记载,具有法律效力。在调解书中,应当写明调解协议的内容,包括调解请求、调解结果和履行期限等。
在调解书中,有一些事实是必须明确的,否则可能会导致调解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这些事实通常包括:
1. 争议的焦点:调解书应当明确争议的焦点,即双方当事人争议的问题。这是调解协议的基础,也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之一。
2. 事实和证据:调解书应当写明与争议焦点相关的事实和证据,包括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证据材料等。这些事实和证据是判断争议的关键,也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之一。
3. 调解过程:调解书应当写明调解的过程,包括调解的方式、时间、地点、调解员等。这些信息可以证明调解协议的合法性,也是调解协议的内容之一。
4. 调解结果:调解书应当明确调解结果,包括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得到保障的内容,以及履行期限、方式等。这些内容是调解协议的核心,也是调解协议的目的所在。
在调解书中,有一些事实不能被描述,否则可能会导致调解协议无效或者被撤销。这些事实通常包括:
1. 调解过程中涉及的个人隐私:调解书不能涉及个人隐私,包括当事人的家庭、财产、身体状况等。这些信息属于个人隐私,不能在调解书中公开。
2. 未出生的胎儿:调解书不能涉及未出生的胎儿,因为胎儿还没有出生,其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3. 已经消灭的权利:调解书不能涉及已经消灭的权利,因为这些权利已经失效,无法再产生法律效力。
4. 法律、法规禁止或者限制的调解书不能涉及法律、法规禁止或者限制的内容,因为这些内容违反了法律规定,无法产生法律效力。
调解书是双方当事人达成共识的记录,具有法律效力。在调解书中,应当明确争议的焦点、事实和证据、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等内容。调解书不能涉及个人隐私、未出生的胎儿、已经消灭的权利和法律、法规禁止或者限制的内容。只有这样,调解书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民事调解书述事实无法确定图1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调解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9条规定:“民事调解书应当符合下列……(四)调解协议的内容。……”在调解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此时,如何处理?
事实无法确定的原因
事实无法确定,通常是指在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对于案件事实的存在、性质、程度等方面存在争议,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造成事实无法确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证据不足: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无法证明事实的存在或者性质,或者证据存在瑕疵,无法充分证明事实。
2. 事实真伪难以辨明:双方当事人对事实真伪的存在争议,无法通过现有的证据、调查或者检验等方式确定事实真伪。
3. 事实涉及专业领域:某些事实涉及专业领域,需要专业知识才能判断,而当事人双方在该领域内存在争议,导致事实无法确定。
4. 当事人陈述与事实不符:当事人双方对于事实的陈述存在不一致之处,无法达成一致意见。
事实无法确定的法律后果
事实无法确定,调解机关在制作民事调解书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事实部分无法确定,可以对已经达成一致意见的部分作出调解书,对于事实部分,可以约定进一步调查或者等措施,待事实明确后再行调解。
民事调解书述事实无法确定 图2
2. 对于事实无法确定的案件,可以告知当事人双方,调解程序终止,告知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对于事实无法确定的调解协议,视为无效协议。已经履行或者生效的调解协议,不因事实部分无法确定而无效。
事实无法确定的处理
面对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调解机关可以采取以下处理:
1. 调查核实: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进行调查核实,收集 aitional证据,尽量查明事实真伪。
2. 专家:对于涉及专业领域的事实,可以相关专家或者机构,力求准确判断事实真伪。
3. 法律适用:在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下,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对案件进行调解。
4. 调解协议效力:在事实无法确定时,可以约定一定的履行期限,期限届满后,如双方当事人仍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可以视为调解协议无效。
事实无法确定是民事调解过程中常见的问题。调解机关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有效措施,处理事实无法确定的情况,力求维护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调解工作的顺利进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