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操作指引》
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是指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通过调解方式达成协议,调解书由人民法院依法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件。调解书确定的内容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应当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在调解书执行立案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为了确保调解书的执行,人民法院会对调解书进行立案。立案是人民法院对调解书执行的审查和登记过程,是执行程序的起点。调解书执行立案需要符合以下条件:
1. 调解书已经由人民法院依法制作,并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2. 调解书的内容已经履行完毕或者达成和解。
3. 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有能力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
4. 另一方当事人同意接受人民法院的强制执行。
在调解书执行立案过程中,人民法院会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确保申请符合法律规定。如果申请符合要求,人民法院会依法立案,并作出强制执行令,要求对方当事人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如果对方当事人拒绝履行,人民法院可以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对方的财产,以强制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
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是民事诉讼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程序,对于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具有重要作用。
《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操作指引》图1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调解过程中制作的一种法律文书,用以确认双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或者确认后即具有法律效力。在调解书生效后,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强制执行是人民法院通过强制措施,确保执行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一种法律制度。为了规范民事调解书的执行立案操作,我国法院系统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指引,以提高调解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调解书执行立案的条件
1. 调解书已经生效。调解书自签署之日起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对调解书的内容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调解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意见,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经审查,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作出枉法裁判或者 refind the case:
(1)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
(2)调解协议的内容与当事人真实意思表示不符的;
(3)调解协议的内容在或者其他法律文书中已经存在,未经修改的;
(4)调解协议的内容没有法律效力的;
(5)其他不符合法律规定的。
2. 调解书的执行标的是履行义务,不是调解书所涉确指的财产权。
3. 一方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另一方当事人同意履行或者愿意接受履行。
调解书执行立案的材料
1. 申请执行人的身份证明,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及住所等;
2. 调解书正本及调解书生效证明;
3. 被申请人履行义务的证明,包括银行存款证明、聊天记录、照片等;
4. 强制执行申请费支付凭证;
5. 其他支持执行的材料,如财产权证明、执行担保等。
调解书执行立案的操作程序
《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操作指引》 图2
1. 申请执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交申请执行的材料,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审查通过后,人民法院应当向被申请人发出执行通知,被申请人应当在收到执行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履行义务或者提出执行担保。
2. 被申请人未履行或者未完全履行义务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调解书内容和法律规定,采取相应的强制措施,如查封、扣押、冻结被申请人的财产,或者其他强制执行措施。
3. 执行过程中,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和解或者执行担保。和解协议应当经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并经人民法院审查批准。执行担保应当由被申请人提供,并经人民法院审核。
《民事调解书执行立案操作指引》的制定和实施,有助于提高我国民事调解书执行的效率和质量。通过对调解书执行立案条件的明确、操作程序的规范,可以确保调解书的有效执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