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的相关法律规定与程序
民事调解书是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调解书主要记录了案件的基本事实、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是法院对案件审理的和记录,具有法律约束力。
在调解过程中,如果双方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可以在调解书签收前向法院提出书面补正申请。法院收到补正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如果补正申请理由充分,且不损害其他当事人合法权益,法院可以对调解书进行补正。
补正申请应当包括以下
1. 对调解书认定的事实、证据、结果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原因;
2. 要求对调解书进行补正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事实、证据、结果等方面的具体描述;
3. 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证明补正申请中所称事实、证据、结果等方面的准确性。
法院收到补正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法院应当就补正申请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调查核实,并认为需要补正的情况下,对调解书进行补正。补正的内容应当记录在法院制作的补正笔录中,并签名盖章。
需要注意的是,补正申请必须在调解书签收前提出。一旦调解书签收,当事人就无法再向法院提出补正申请。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应当仔细阅读调解书,确保对调解书的内容无异议。
民事调解书可以补正。在调解过程中,如果当事人对调解书不满意,可以在调解书签收前向法院提出补正申请。法院会对补正申请进行审查,并可以根据审查结果对调解书进行补正。补正申请应当包括对事实、证据、结果等方面的具体意见和原因,并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证明补正申请中所称事实、证据、结果等方面的准确性。
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的相关法律规定与程序图1
民事调解书是人民法院在调解民事案件过程中,根据双方当事人的意愿制作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件。在民事诉讼中,调解书起着重要的证明和执行作用。在实际工作中,民事调解书可能会出现笔误、漏字或错别字等情况,从而导致双方当事人权益受损。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国《民事诉讼法》和《人民调解法》等相关法律规定了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的相关程序。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补正申请的提起
1.申请人的资格
申请补正的人民调解书,应当由当事人或其委托的律师、法律工作者等具有法律地位的人提出。申请人为自然人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或其他人民调解机构提出;申请人为法人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
2.申请补正的原因
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的原因包括:
(1)民事调解书中的笔误、漏字或错别字导致当事人权益受损;
(2)民事调解书中的内容与事实不符,影响案件正确审理;
(3)其他影响民事调解书正确执行的因素。
补正申请的程序
1.申请补正的形式
申请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或其他人民调解机构提出书面申请,载明以下
(1)申请补正的人民调解书的具体内容;
(2)申请补正的原因;
(3)补正后的民事调解书样本;
(4)申请人的身份证明及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如适用)。
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的相关法律规定与程序 图2
2.人民法院或其他人民调解机构的处理
收到补正申请后,人民法院或其他人民调解机构应当在5日内,对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补正条件的,应当制作补正申请审查意见书,送交当事人确认无误后,予以补正。
3.补正的执行
补正后,民事调解书应当由人民法院依法送达当事人。当事人收到补正后的民事调解书后,应当履行调解书约定的义务。如有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再审。
民事调解书补正申请是保障当事人权益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程序,可以有效解决民事调解书中存在的问题,确保民事调解书的正确执行。希望本文能对法律行业从业者有所帮助。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