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指南
概念和定义
民事调解是一种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共识,从而解决民事纠纷的活动。在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民事调解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一种基本程序。调解达成协议后,如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在此过程中,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依法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有异议,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依法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有异议,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对调解协议的执行提出异议的诉讼行为。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经审查,调解协议确有错误的,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重新协商;经当事人重新协商达成协议的,调解协议有效。”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03条规定:“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依法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进行审查。审查后,依法确定调解协议的有效性。”
提起条件
1.当事人就民事调解达成协议,但一方当事人不履行调解协议。
2.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提出对调解协议的异议。
提起程序
1.当事人对民事调解达成协议后,不履行调解协议。
2.另一方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要求法院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执行。
3.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诉讼。
提起时效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提起时效为接到法院通知之日起3日内。
法院审理
1.人民法院收到当事人提起的异议后,应当进行审查。
2.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进行协商,如果当事人不能达成一致意见,法院应当及时作出判决。
3.如果调解协议有效,法院应当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执行。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指南 图2
法律效力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如果法院经审查后认为调解协议有效,则应当依法对调解协议进行执行。如果法院经审查后认为调解协议无效,则应当依法作出判决,支持当事人的诉讼请求。
注意事项
1.当事人对民事调解达成协议后,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执行异议。
2.当事人提起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时,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调解协议的有效性。
3.当事人对人民法院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审查,审查后依法确定调解协议的有效性。
4.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是一种诉讼行为,当事人提起时应当注意程序的合法性。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依法制作的调解协议书有异议,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对调解协议的执行提出异议的诉讼行为。提起该诉讼时,当事人应当注意满足提起条件、提起程序、时效等要求,以便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指南图1
民事调解作为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调解结果的不服执行异议的处理往往复杂的令人望而生畏。本文旨在通过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指南,以帮助广大的法律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此类案件。
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基本概念
1. 民事调解
民事调解,是指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活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规定:“当事人可以自行协商解决民事争议,也可以申请调解。”
2. 不服执行异议
不服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对人民法院依法确定的执行标的或者执行方式提出异议,要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取消执行的行为。
3. 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
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是指当事人对民事调解结果不服,向人民法院提出异议,要求人民法院变更或者取消执行调解结果的行为。
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程序
1. 提出异议
当事人对民事调解结果不服,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并附上相关证据。异议应当包括:异议人的姓名、住址、;不一致的执行标的或者执行方式;申请变更或者取消执行调解结果的具体理由和依据。
2. 审查程序
人民法院收到异议书后,应当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异议人的资格;异议书的内容是否完整、明确;是否附有相关证据。
3. 裁夺程序
人民法院审查异议书后,根据事实和证据,裁夺是否变更或者取消执行调解结果。裁夺结果应当书面通知当事人。
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操作注意事项
1. 提出异议的时间
当事人对民事调解结果不服,应当自收到调解书之日起15日内提出异议。超过15日的,人民法院不再审查。
2. 提出异议的方式
异议书应当书面提出,并附上相关证据。口头异议,人民法院不予接受。
3. 异议的内容
异议书应当明确说明异议的具体理由和依据,并附上相关证据。
4. 提交的材料
异议书应当包括以下材料:异议人的身份证明;调解结果的 copy;异议书。
对民事调解不服执行异议的处理,不仅关系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关系到司法公信力。只有按照法律规定和程序进行操作,才能确保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有效保护,也维护了法治的稳定。希望本文的操作指南能够对法律从业者有所帮助。
(注:本篇文章仅为示例,不构成法律建议,具体操作请根据实际情况和法律法规进行。)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