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仲裁的情况: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及实务分析
在现代社会经济活动中,商事主体之间因合同履行或其他民事行为引发的争议屡见不鲜。为了高效解决纠纷、降低诉讼成本,国际通行的做法是鼓励通过 Arbitration(仲裁)的方式解决争议。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即便双方当事人签订了 arbitration agreement(仲裁协议),也存在不能仲裁的情形。这些情形既涉及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又与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国际仲裁法律)的实践密切相关。结合法律规定和实务案例,系统阐述“不能仲裁的情况”,并深入分析其法律依据和适用范围。
不能仲裁的概念及范围
“不能仲裁的情况”,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某些特定争议不得通过 arbitration(仲裁)程序解决的情形。这些情况通常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专属管辖的事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七十一条规定,下列纠纷不能仲裁:
不能仲裁的情况: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及实务分析 图1
- (一)婚姻;
- (二)收养;
- (三)监护;
- (四)扶养;
- (五)继承争议。
不能仲裁的情况: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及实务分析 图2
这些事项通常涉及人身权利义务的认定,具有较强的社会公益性,因而不适用于 Arbitration(仲裁)这种意思自治性较强的争议解决。
2. 行议:基于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引发的争议,如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除非双方当事人达成明确的仲裁协议且符合法律规定,否则一般不能通过 arbitration(仲裁)程序解决。此类争议通常需要由专门的行政法院或司法机关管辖。
3. 刑事案件:涉及刑事责任的争议自然不在 Arbitration(仲裁)范围之内。即使在商业活动中发生刑事犯罪,如合同诈骗、职务侵占等,也应通过 Criminal Proceeding(刑事诉讼程序)处理。
不能仲裁的例外情形
虽然大部分争议都可以通过 arbitration(仲裁)解决,但仍存在一些例外情形需要特别注意:
1. 不可仲裁的对象:
- 某些具有公益性或较强社会影响的事项,如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劳动者权益保障等领域的争议,通常不鼓励通过 Arbitration(仲裁)程序解决。
- 在劳动争议领域,《劳动法》规定必须经过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调解程序后,才能申请劳动仲裁。
2. 超出 Arbitration Agreement 范围的争议:
- 即使双方签订了有效的 arbitration agreement(仲裁协议),但如果争议事项超出了该协议约定范围,则不能通过 arbitration(仲裁)解决。
- 协议中仅约定了解除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但实际争议涉及工资支付问题,则后者不能通过 arbitration(仲裁)解决。
3. 特定程序限制: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即使争议属于可仲裁范围,但如果存在特别程序要求(如破产重整、公司解散等),也需按照相应法律规定处理。
法律规定的例外情形
根据现行法律规定,下列情况不得通过 Arbitration(仲裁)解决:
1. 非商事性质的争议:
- 虽然仲裁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某些纯属个利义务的争议不适用于仲裁。公民之间因继承房产发生的争议。
2. 违背法律强行性规定的情况:
- 如果某项仲裁协议的内容违反了法律的强行性规定或社会公共利益,则该仲裁协议无效,相关争议不能通过 arbitration(仲裁)解决。
- 在建设工程领域,《建筑法》明确规定施工合同纠纷应当经过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审查后才能申请仲裁。
实务案例分析
在实务中,“不能仲裁的情况”经常引发法律争议。以下结合具体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一:劳动争议
案情简介:
甲公司与乙员工签订了一份劳动合同,其中约定“所有劳动争议均提交某商会仲裁”。后乙因工资支付问题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评析:
根据《劳动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应当由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调解不成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即使双方签订了 arbitration agreement(仲裁协议),但该协议因与法律规定冲突而无效。
案例二:消费者权益保护
案情简介:
丙的商品存在严重质量问题,与商家协商未果后,试图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法律评析:
消费者权益类争议通常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并未明确规定可以适用 Arbitration(仲裁)程序。此类争议应通过司法途径解决。
不能仲裁的情况主要集中在人身关系、行议以及刑事案件等领域,这些事项要么涉及社会公共利益,要么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难以通过仲裁解决。正确理解和运用不能仲裁的规定,有助于当事人合理选择争议解决,也是法律实务工作者必须熟练掌握的重要内容。
在具体实务中,建议当事人和法律顾问:
1. 在签订 Arbitration Agreement(仲裁协议)时,明确约定可仲裁事项范围;
2. 遇到不能仲裁的情形时,及时寻求其他合法途径解决争议;
3. 注意审查仲裁协议的有效性,确保不因程序错误导致争议无法解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