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刑法第138条: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法律规定及实务分析

作者:妮是俄の |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公职人员的行为规范和法律责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作为规范公职人员行为、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法律,其法律责任章明确规定了公职人员在行使职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违法行为及其相应的法律责任。重点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中的相关条款,并结合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条例》,探讨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法律后果以及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监察法中的法律责任规定

违反监察纪律的行为及其法律后果

中国刑法第138条: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法律规定及实务分析 图1

刑法第138条: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法律规定及实务分析 图1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五条规定,被监察的部门和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对部门给予通报批评;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1. 隐瞒事实真相、出具伪证:这是指在监察过程中,被监察对象故意隐藏真实情况或提供虚明材料,阻碍监察工作的正常进行。这种行为不仅妨害了监察机关获取真实的案件信息,而且可能导致监察结果的不公正。

2. 隐匿、转移、篡改、毁灭证据:这类行为是对证据进行非法处理的行为,包括将相关证据藏匿、转移至安全处,或者对证据内容进行修改、删除,甚至故意损毁证据。这些行为严重破坏了案件的客观真实性,可能会导致案件无法得到公正处理。

3. 在调查期间变卖、转移涉嫌财物:这是指被监察对象在得知自己或其关联人员正在接受监察调查的情况下,将涉案财物非法出售或转移至其他地方。这种行为可能导致财产损失或者证据灭失,给后续的查处工作带来困难。

4. 拒绝提供与监察事项有关的文件、资料、财务帐目及其他有关材料和其他必要情况:被监察对象如果拒绝提供相关材料,将会严重影响监察机关的工作效率和调查效果。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司法资源,还可能导致案件无法及时解决。

5. 拒不执行监察决定或者无正当理由拒不采纳监察建议:这是指被监察对象在收到监察机关的决定或建议后,故意不执行或无合理理由不采纳。这种行为表明其对法律和监察权力的不尊重,可能会导致问题反复出现,影响社会秩序。

6. 其他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情节严重的:这一兜底条款涵盖了上述未列举的其他违法行为,只要其情节严重,同样需要依法处理。

泄露息与打击报复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六条规定,泄露举报事项、举报受理情况以及与举报人相关的信息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四十七条规定,对申诉人、控告人、检举人或者监察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规定旨在保护举报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其能够安全地行使监督权。也防止了可能出现的打击报复行为,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

监察人员的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监察机关和监察人员违法行使职权,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这一条款不仅要求监察人员严格遵守法律纪律,还明确了其行为若导致他益受损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构成要件

满足以下条件的行为将构成犯罪:

1. 工作人员:只有具备工作人员身份的人才可能成为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主体。这类人员包括在机关、国有公司、事业单位、人民团体中从事公务的人员,以及其他依法以工作人员论的人员。

2. 滥用职权的行为:该行为是指工作人员超越其职责权限,或者故意曲解法律行使权力,导致公共利益受损的行为。其本质特征在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并且客观上实施了违反法律规定行使职权的行为。

3. 徇私舞弊:这是指行为人为了个人私利或受他人唆使,在履行公务过程中违背事实和法律,非法谋取私利的行为。这类行为往往伴随着滥用职权,严重破坏了机关的正常工作秩序和公共利益。

4. 造成重大损害结果或情节严重:只有当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的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或者情节恶劣时,才能构成犯罪。一般而言,这种罪要求具备一定的社会危害性。

司法实践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证据的收集和固定:在处理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案件时,必须严格收集和固定相关证据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书证、物证、证人证言以及行为人的供述等,确保案件能够得到公正处理。

2. 主观故意的认定:这类犯罪的核心在于行为人主观上具有故意。在司法实践中,往往需要通过客观行为推断其主观心态,进而确定是否构成犯罪。

3. 滥用职权与故意犯罪的区别:要注意区分滥用职权过失犯罪与其他故意犯罪之间的界限。前者是由于行为人在行使职权过程中过于自信或者疏忽大意导致的结果,而后者则是出于明确的故意。

中国刑法第138条: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法律规定及实务分析 图2

中国刑法第138条: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罪的法律规定及实务分析 图2

4. 法律适用的选择:在实践中可能遇到多个相似条款的情况,需要准确理解各条文之间的关系,并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法律依据作出处理决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及其相关规定,旨在规范国家工作人员的行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滥用职权与徇私舞弊等违法行为不仅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可以有效遏制这类行为的发生,进一步提升我国法治建设水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