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止民事调解书是否有效的法律规定及程序
民事调解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具有非诉讼性、高效性、经济性、自愿性等特点。在我国,民事调解书是调解过程中达成的一种法律文书,具有法律效力。但是,在民事调解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导致调解书的部分内容不再适用或者完全失去效力。如何处理已经达成的民事调解书的有效性问题,成为了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围绕终止民事调解书是否有效的规定及程序展开论述。
终止民事调解书的形式要件
1.调解协议的签署。调解书是在调解过程中达成的一种法律文书,其生效依赖于调解协议的签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0条的规定,调解书应当自双方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之日起生效。当事人对调解书的内容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终止民事调解书,需要达成调解协议,并经当事人签字或者盖章确认。
2.调解程序的瑕疵。调解书的有效性还受到调解程序的影响。如果调解程序存在严重瑕疵,如调解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调解程序不符合法律规定等,可能会导致调解书的部分内容无效。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终止民事调解书。
3.人民法院的判决。在调解过程中,如果人民法院依法判决撤销了调解书的内容,那么调解书将失去法律效力。当事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终止民事调解书。
终止民事调解书的内容要件
终止民事调解书是否有效的法律规定及程序 图1
1.调解书的内容符合法律规定。调解书的内容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能违反法律规定的内容。如果调解书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可能会导致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无效。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终止民事调解书。
2.调解书的内容真实、合法、有效。调解书的内容真实、合法、有效是调解书生效的基本条件。如果调解书的内容不真实、不合法、无效,可能会导致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无效。当事人可以请求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终止民事调解书。
终止民事调解书的程序要件
1.申请仲裁。当事人可以申请仲裁机关终止民事调解书。申请仲裁时,当事人应当向仲裁机关提交书面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不真实、不合法、无效。仲裁机关在接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终止条件的,可以决定终止民事调解书。
2.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当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终止民事调解书。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提供相关证据,证明调解书的部分或者全部内容不真实、不合法、无效。人民法院在接到诉讼请求后,应当进行审查,认为符合终止条件的,可以依法终止民事调解书。
终止民事调解书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其有效性问题涉及到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当了解相关的法律规定和程序,以便在发生终止民事调解书的情况时,能够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仲裁机关和人民法院在处理终止民事调解书的问题时,也应当依法进行,确保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充分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