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旁听民事调解课的真实感受与法律思考

作者:尘颜 |

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最近有幸参与了一场特别的庭审活动——旁听了一场巡回审判性质的民事调解案件。这场庭审不仅让我对民事调解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法官和调解员的工作方式、方法以及背后的法律逻辑有了新的思考。在此,我将结合真实案例,谈谈我对这场调解课的感受与启发。

案件背景:一起跨越三代的家庭遗产纠纷

这次巡回审判的案件是一件典型的家庭遗产继承纠纷案。案涉当事人包括一位年迈的母亲张大娘和她的三个儿子李王赵六。张大娘与三个儿子因房产分割问题产生了矛盾,最终闹上了法庭。

从旁听过程中了解到,这场纠纷背后有着复杂的情感纠葛:

参与旁听民事调解课的真实感受与法律思考 图1

参与旁听民事调解课的真实感受与法律思考 图1

1. 张大娘在多年前立下了遗嘱,试图明确自己去世后名下房产的分配方案。

2. 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种种原因,这份遗嘱未能得到妥善保管。

3. 当张大娘与儿子们因房产归属发生争执时,家庭成员之间原有的亲情关系已经被矛盾撕裂得支离破碎。

参与旁听民事调解课的真实感受与法律思考 图2

参与旁听民事调解课的真实感受与法律思考 图2

法官在庭前准备阶段多次组织调解,但双方始终无法达成一致。最终不得不通过巡回审判的方式推动案件进展。

调解过程:从对抗到和解的艰难转变

巡回审判当天,法院将庭审地点设在当地的一家村委会。整个审理过程持续了将近5个小时,法官从庭前准备、事实调查到法律适用进行了全面梳理。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调解环节中展现的专业性与人性关怀:

1. 耐心倾听: 法官没有急于做出判决,而是分别约谈双方当事人,认真听取每个人的诉求和委屈。这看似简单的过程实则非常考验法官的沟通技巧。

2. 释法析理: 在充分了解案情的基础上,法官详细解读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相关规定,帮助当事人理解法律规定与本案的关系。

3. 情感疏导: 法官并没有将调解过程局限在法律框架内,而是多次尝试通过亲情牌来缓和对立情绪。法官提到张大娘年事已高,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家庭和睦。

在法官的不懈努力下,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三个儿子同意按照遗嘱内容分配房产,并当场签订了调解书。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思考与启发:从旁观者视角看民事调解的价值

这场民事调解课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

1. 法律文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再完善的遗嘱,如果缺乏后续的有效沟通和亲情维系,也会变得形同虚设。

2. 调解工作的重要性: 民事调解不仅是解决纠纷的途径,更是修复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相较于判决,调解更能实现"案结事了人和"的目标。

3. 法官角色的多元性: 法官不仅是法律的执行者,也是矛盾的调解者、情感的疏导员。这种多维度的角色要求法官既要精通法律,也要具备很高的情商。

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此次旁听经历,我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们不仅要关注法律条文本身,更要关注案件背后的人和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努力将所学的法律知识与调解技巧相结合,尽可能在纠纷解决过程中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

这场民事调解课让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法律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只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才能让法律真正服务于社会和谐发展大局。

(本文所述案件均为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