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外仲裁撤销流程及法律规定
仲裁作为一种解决国际经济贸易纠纷的方式,在现代国际商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仲裁过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问题和程序问题随时可能出现。特别是当仲裁结果对当事人产生重大影响时,如何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便成为涉外仲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围绕涉外仲裁撤销流程及法律规定展开论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准确的法律参考。
涉外仲裁撤销流程
1.提起撤销请求
在仲裁程序中,自仲裁裁决作出之日起,当事人有权提起撤销请求。提起撤销请求时,应当向仲裁机构提交书面撤销申请,并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法定无效事由。
2.仲裁机构审查
收到撤销申请后,仲裁机构应依法进行审查。如仲裁机构认为撤销申请符合法定条件,应通知当事人进行 hearing(听审)。在聽审过程中,当事人应陈述案件事实,提供相关证据,证明仲裁裁决存在法定无效事由。
3.仲裁机构作出决定
听审结束后,仲裁机构应依据法律规定,对撤销申请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如果仲裁机构认为撤销申请符合法律规定,应作出撤销裁决的决定;如认为撤销申请不符合法律规定,应作出不撤销裁决的决定。
涉外仲裁撤销法律规定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裁决的撤销权行使期限为自仲裁裁决作出之日起1年内。自期限届满之日起,当事人有权向仲裁机构申请撤销仲裁裁决。但如因不可抗力等原因导致当事人未能在期限内提起撤销请求的,撤销权消灭。
《仲裁法》还规定,在仲裁程序中,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可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理涉外仲裁撤销案件,应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
涉外仲裁撤销的适用条件及法律后果
1.仲裁裁决的无效事由
根据《仲裁法》的规定,仲裁裁决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仲裁裁决无效:
涉外仲裁撤销流程及法律规定 图1
(1)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2)仲裁程序违法的;
(3)仲裁裁决所依据的证据不确实、不合法的;
(4)仲裁裁决有明显错误,且对当事人实体权利义务产生重大影响的。
2.撤销法律后果
当仲裁裁决被撤销时,应依法通知当事人,并免费退还已收取的仲裁费。如果撤销裁决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仲裁机构赔偿。
涉外仲裁撤销流程及法律规定是涉外仲裁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了解和掌握涉外仲裁撤销流程及法律规定,对于当事人来说,有助于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仲裁机构来说,有助于保障仲裁程序的合法性;对于法院来说,有助于公正审理涉外仲裁撤销案件。希望本文能为读者提供一份全面、准确的法律参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