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签订法人变更后须履行:探究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
合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是具有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合法凭证。在合同签订过程中,法人作为合同一方,其法定的代表人和的实际履行义务的主体应当保持一致。在实际运营过程中,法人可能会发生变化,如变更法人代表等。在合同签订法人变更后,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呢?对此进行探究。
法律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百零七条规定:“合同的履行,应当由当事人按照约定的方式履行。当事人可以约定履行的时间、地点、方式、条件等。履行过程中,当事人应当遵守国家的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公司设立时,股东应当按照出资额向公司出资。股东对公司承担出资义务。公司设立后,股东按照约定变更或者解除出资义务的,应当办理有关手续。”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百二十七条规定:“民事主体的名称、住所、经营范围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实际操作
1. 变更法人代表
法人代表是法人的法定代表人,是法人的意思表示和行为的合法代表。当法人的代表发生变更时,应当履行变更手续。具体操作如下:
(1)召开董事会或股东会,通过关于变更法人代表的议案。议案通过后,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变更登记。
(2)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等。
合同签订法人变更后须履行:探究法律规定与实际操作 图1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材料后,办理变更登记手续,颁发新的营业执照。
2. 履行出资义务
变更法人代表后,原股东的出资义务并未因此而减轻。新代表应当履行出资义务,按照出资比例向公司出资。具体操作如下:
(1)召开董事会或股东会,通过关于股东出资变更的议案。议案通过后,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办理出资变更登记。
(2)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如公司章程、股东会决议、出资证明等。
(3)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材料后,办理出资变更登记手续,颁发新的出资证明。
3. 办理工商变更登记
变更法人代表或出资义务后,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具体操作如下:
(1)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如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董事会或股东会决议、出资证明等。
(2)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审核材料后,办理变更登记手续,颁发新的营业执照。
合同签订法人变更后,相关法律规定和实际操作是严格的。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当事人应当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确保合法变更。只有这样,才能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维护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