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调解后算逃逸吗?法律解答在此
民事调解是一种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有着明确的规定。在民事调解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通过协商达成协议,解决争议。在调解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而另一方当事人却逃避执行,这种情况是否构成逃逸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民事调解的基本原则
民事调解是在诉讼程序之外,通过协商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5条的规定,民事调解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自愿、平等、协商一致。
(二)尊重事实、公正合法。
(三)不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四)保密。
调解协议的效力
调解协议是经过调解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达成的协议,具有法律效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86条的规定,调解协议具有以下法律效力:
(一)调解协议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为。
(二)经调解双方当事人已达成协议,且调解协议已经履行完毕的,不需要申请强制执行。
逃逸的认定及法律后果
逃逸是指在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通过各种手段规避、逃避诉讼,阻止诉讼程序的正常进行。对于逃逸的行为,法律有着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302条的规定,逃逸罪是指在刑事诉讼中,犯罪分子为了逃脱法律制裁,采取各种手段避免或摆脱司法机关的追捕。如果逃逸行为导致犯罪不能得逞,那么逃逸者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民事调解后算逃逸吗?法律解答在此 图1
调解后逃逸的法律后果
在民事调解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申请强制执行,而另一方当事人却逃避执行,这种行为将导致以下法律后果:
(一)逃避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3条的规定,逃避执行的当事人应当承担法律责任,包括加倍支付迟延履行金、罚款等。
(二)逃避者将被限制高消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254条的规定,逃避执行的当事人应当被限制高消费,包括禁止乘坐飞机、列车软卧等高消费行为。
在民事调解过程中,如果一方当事人未履行调解协议并逃避执行,这种行为将被视为逃逸。对于逃逸的行为,法律会依法追究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在调解过程中,各方当事人应当认真履行调解协议,避免因逃逸而带来的法律后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