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事纠纷调解不成宣告通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包括调解、诉讼等。调解是一种通过第三方的主持和协调,促使当事人自行达成协议解决民事争议的方式。在实际操作中,调解并非总是能够成功。当民事纠纷经过调解后仍然无法达成协议,此时应当如何处理呢?
我国法律对此问题作出明确规定,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可以宣告调解不成,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围绕民事纠纷调解不成宣告通告展开论述,分析其法律依据、程序及可能产生的法律后果。
法律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2条规定:“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宣告调解不成,人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人,告知其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宣告调解不成后,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关于民事纠纷调解不成宣告通告 图1
宣告调解不成的程序
1.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出宣告调解不成的申请。申请应当包括以下
(1)当事人的姓名、住址、等基本信息;
(2)纠纷的基本事实、证据材料等;
(3)调解不成的原因;
(4)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请求宣告调解不成的理由。
2.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申请进行审查。人民法院收到申请后,应当在5日内作出是否接受申请的决定。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应当对当事人进行询问,了解案情,并听取当事人的意见。
3. 人民法院宣告调解不成。在听完当事人的陈述和调查核实后,人民法院认为调解无法达成协议的,应当宣告调解不成,并通知当事人。
宣告调解不成的法律后果
1. 当事人对调解结果不满意,宣告调解不成后,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应当受理此类案件,并依法进行审理。
2. 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可以自由选择诉讼方式,包括普通诉讼、小额诉讼等。
3. 诉讼费用由当事人承担。但当事人经济困难,依法享有减、免诉讼费用的权利。
4. 法院审理期间,当事人可以申请财产保全或者诉前财产保全。法院在接到申请后,应当依法进行审查,对符合法定条件的,应当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措施。
5. 法院审理结束后,依法作出判决或者裁定。判决或者裁定一经作出,即具有法律效力。当事人应当履行判决或者裁定所确定的义务。
民事纠纷调解不成宣告通告是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在实际操作中,当事人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合理利用调解这一途径解决纠纷。如调解不成,当事人应及时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