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民事纠纷调解创新实践与成效

作者:倾城恋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事纠纷案件数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尤其在四川省这样一个人口大省和经济活跃地区,民事纠纷调解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法治建设,四川省各级法院、检察院及相关部门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调解模式和工作机制。

什邡市人民法院:基层调解工作的典范

位于四川省什邡市的南泉镇口袋营发生了一起因村民打架引发的纠纷案件。为减轻群众诉累,什邡市人民法院干警主动深入基层,前往事发地点开展现场调解工作。法官们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当事人讲解了“动手要担责,遇事莫冲动”的法律后果,并结合具体案例分析了打架斗殴行为可能面临的民事赔偿责任和刑事处罚。

在调解过程中,法院还邀请了成立于南泉镇党委引领下的“南泉妈妈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调解工作。该工作室由热心公益事业的基层妇女骨干组成,主要致力于邻里矛盾化解、社区互帮互助等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引入社会组织力量协同参与纠纷调解,不仅提高了调解效率,也为当事人提供了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社会认可。

四川省民事纠纷调解创新实践与成效 图1

四川省民事纠纷调解创新实践与成效 图1

法院干警们还向现场群众普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并结合具体案例讲解了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避免类似矛盾的发生。通过这种方式,既达到了定纷止争的调解效果,又有效提升了基层群众的法律意识。

牛市口街道:金融网格化治理的创新实践

在成都市牛市口街道,社区工作人员积极探索“金融网格化治理”模式,并培育出了“小牛哥”、“搭把手”等多个群众志愿队。这些队伍的主要任务是开展金融反诈宣传工作,普及金融消费者保护知识。

为了筑牢反诈防非防线,街道办事处还计划与成都银行等金融机构深度合作,持续创新宣传形式。社区将以更加多样化的形式向居民普及防范诈骗的知识和技能,切实守护居民的财产安全。

四川省反诈中心综合防范支队支队长罗彦加警官结合近期侦破的“虚拟货币投资诈骗案”,向公众详细讲解了诈骗分子的常见作案手法,并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国家反诈中心”App拦截可疑来电。他特别强调,市民需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警惕陌生和短信,避免因轻信而上当受骗。

四川省民事纠纷调解创新实践与成效 图2

四川省民事纠纷调解创新实践与成效 图2

检察机关在金融纠纷调解中的角色

四川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作为专门处理金融消费纠纷的机构,在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调解中心代表详细介绍了发生金融纠纷时消费者的权利和申请调解的具体路径。

对于老年人这一易受诈骗群体,相关部门也特别加强了保护力度。成都地区的检察机关联合公安机关开展专题讲座,重点解析了“保健品诈骗”、“以房养老骗局”等常见诈骗类型,并通过现场教学“三看三问”防骗口诀的方式提升老年群体的防范意识。

科技赋能:反诈宣传的新模式

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诈骗手段也在不断翻新。成都银行锦江支行在社区活动中演示了如何利用AI技术生成“假脸”视频,并现场讲解了识别和应对方法。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让市民了解现代高科技手段可能对个人财产安全造成的威胁。

工作人员还特别强调,当接到可疑的视频通话时,可以让对方做出转头或眨眼等动作来验证其真实性。这一简单实用的小技巧深受群众欢迎。

总体来看,四川省在民事纠纷调解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特别是在基层矛盾化解和社会治理创新方面形成了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这些创新实践不仅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也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参考。

随着法治四川建设的深入推进,相信还会有更多创新举措不断涌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纠纷解决途径。这不仅是四川省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体现,也将为全国范围内的社会治理工作探索出更多可行路径。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