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
名 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
(1997年3月14日第六届第五次会议通过,根据2021年2月28日第四届第四次会议《关于的决定》修订)
章 总则
条 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保障公共利益,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教育和惩治犯罪,根据,制定本刑法。
第二条 本刑法以、毛、理论为指导思想,以社会主义法治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式。
第三条 法律适用于全国各族人民,对所有公民都具有普遍约束力。
第四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第五条 为了保障国家安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对犯罪行为依照法律的规定予以处罚。
第六条 法律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规定了对违法行为的处罚。
第七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享有的名誉权。
名誉权保护
第八条 下列行为之一,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一)在媒体上发布虚假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传播他人隐私,造成他人社会影响的;
(三)对他人进行诽谤,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九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损害国家、集体的名誉,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利用网络进行诽谤,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 图1
第十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一)损害国家、集体的名誉,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利用网络进行诽谤,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十一条 犯本条款、第二款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处罚金。
第十二条 对于依法享有名誉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因他人侵犯其名誉权而造成损害的,有权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第十三条 互联网单位在从事新闻传播业务时,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
第十四条 在办理涉及名誉权案件时,应当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效力
第十五条 本刑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下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与本刑法的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刑法为准。
下列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被废止的,同時废止。
第十六条 本刑法施行后,以前的规定与本刑法的规定不一致的,以本刑法为准。
附 则
第十七条 本刑法所称“情节特别严重”是指:
(一)损害国家、集体的名誉,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二)在互联网上散布虚假信息,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三)利用网络进行诽谤,造成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十八条 本刑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的制定和修订,旨在加强对侵犯公民名誉权行为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本法的明确规定,对于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名誉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名誉权的概念和特点
名誉权是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对他人进行诽谤、诬告、陷害等行为时,损害其名誉的,有权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的权利。名誉权是人格权的一种,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享有的基本权利之一。其主要特点包括:
1. 名誉权的对象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 名誉权的内容是名誉;
3. 名誉权是受法律保护的权利,侵权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名誉权保护的种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的规定,名誉权保护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 诽谤罪:是指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他人名誉的行为。
2. 诬告陷害罪:是指故意诬告陷害他人,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其他不良影响的行为。
3. 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是指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严重的行为。
名誉权保护的职责
1. 媒体单位:在从事新闻传播业务时,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
2. 互联网单位:在互联网上从事新闻传播业务时,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新闻传播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不得发布虚假信息,不得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
3. 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应当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名誉权。
名誉权保护的程序
1.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遭受名誉权侵害时,有权依法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
2.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遭受名誉权侵害时,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 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时,应当依法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名誉权保护的规定》的制定和修订,对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本法的明确规定,对于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名誉的行为,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从而保障社会秩序,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