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作者:Bad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作为我国民事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来,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远。关于“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定,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英雄烈士的尊重与保护,也为司法实践提供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围绕《民法典》中关于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规定展开深入分析,探讨其法律内涵、适用范围及相关法律问题。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图1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图1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是什么?

根据《民法典》千八十五条明确规定:“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该条款首次以基本法律的形式明确了对英雄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保护。“烈士”,是指在革命战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平发展时期中,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的人士。其名誉权和荣誉权不仅体现了对烈士个人的尊重,更是对整个社会价值观的维护。

从法律性质来看,烈士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属于人格权的一种,具有专属性和不可转让性。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未经允许,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烈士的姓名、肖像,或者采取其他方式侵害烈士的名誉和荣誉。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法律依据

1. 《民法典》的规定

《民法典》千八十五条规定了对英雄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保护。该条款不仅适用于烈士本人,还扩展到了烈属(烈士家属)的相关权益。具体而言,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不得以侮辱、诽谤或者其他方式侵害烈士及其家属的人格尊严。

2. 相关司法解释

为了进一步细化《民法典》的规定,于2021年发布了《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有关英雄烈士名誉权等民事权益保护问题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该批复明确指出,烈士家属可以作为原告,就侵害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的行为提起诉讼。《批复》还规定了网络平台在处理相关信息时应当尽到合理的审查义务,否则可能构成共同侵权。

3. 与此前法律规定的关系

相较于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以下简称《英烈保护法》),《民法典》更加注重民事权益的保护。《英烈保护法》更多是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强调对英烈精神的传承和弘扬;而《民法典》则从私法的角度出发,明确了个体权益的具体内容及保护方式。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适用范围

1. 侵害行为的表现形式

根据司法实践,“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誉、荣誉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 侮辱性言论:包括在社交媒体上发表不当评论,或者在公共场所进行羞辱性演讲。

- commercial exploitation:未经许可将烈士形象用于商业广告或其他营利活动。

- 信息传播:故意编造或散布有关烈士的虚假信息,损害其名誉。

- 其他侵权行为:如制作、销售含有侮辱内容的商品(如表情包、玩偶等)。

2. 烈属的权利范围

烈属是指烈士的父母、配偶、子女以及其他近亲属。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烈属有权维护烈士的名誉权和荣誉权,并在受到侵害时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需要注意的是,烈属的具体权利范围需要结合个案情况综合判断。

3. 网络平台的责任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已经成为侵害英雄烈士名誉权的主要场所。根据《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网络平台应当履行合理的审查义务。如果平台未能及时删除侵权内容或采取其他必要措施,则可能与侵权人承担连带责任。

侵犯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法律责任

1. 民事责任

在民事领域,侵权人需要承担的主要责任包括:

- 停止侵害:立即停止对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的侵害行为。

- 恢复名誉:通过公开道歉、更正等方式消除不良影响。

- 赔偿损失:包括精神损害赔偿和财产损失赔偿。由于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属于精神性人格权,因此精神损害赔偿是必然的。

2. 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侵权行为情节严重,构成侮辱罪、诽谤罪或者其他相关犯罪,则依法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3. 行政责任

对于些特定的侵权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还规定了行政处罚措施。网络平台未尽到审查义务的,可能会面临罚款或其他形式的行政处罚。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保护中的司法实践难点

1. 认定“烈士”身份的问题

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人的身份是否属于“烈士”,是一个需要谨慎处理的问题。根据《烈士褒扬条例》,烈士的身份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核后确定。在涉及烈士名誉权的案件中,法院通常会要求原告提供有效的烈士身份证明。

2. 名誉权与公众知情权的平衡

在些案件中,可能会涉及到烈士名誉权与其他社会利益(如公众知情权)的冲突。在揭露烈士生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时,如何把握“适度”的边界?司法实践中需要结合具体案情进行综合判断。

3. 网络侵权行为的举证难度

由于网络侵权行为往往具有隐匿性和扩散性,受害者在举证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较大困难。对此,《民法典》及相关司法解释虽然赋予了烈属一定的诉权保障,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证据规则。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保护的

1. 法律体系的完善

随着《民法典》的实施,相关配套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可以出台专门针对网络侵权行为的实施细则,以便更好地应对新型侵权手段。

2. 司法实践的深化

在法院在审理烈士名誉权和荣誉权案件时,需要更加注重个案的具体情况,并结合核心价值观进行裁判。应当加强法律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的法治意识。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图2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图2

3. 国际推进

由于网络空间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未来还需要加强国际间的司法协作,共同打击侵害英雄烈士名誉权的行为。

“民法典烈士名誉权荣誉权”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法律、行道德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只有全社会都充分认识到英雄烈士的历史价值和精神意义,才能更好地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作为法律工作者,我们应当积极宣传《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并在司法实践中不断经验,为烈士及其家属提供更加全面的法律保护。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