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与处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如何判断与处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对自己的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其肖像。”侵犯肖像权的行为,不仅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也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判断和处理。
侵犯肖像权的认定
(一)未经本人同意,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其肖像
1. 制作、使用、提供、出版、传播其肖像,未经本人同意,即为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 在特定情况下,如新闻报道、科研著作等,可以不经本人同意使用其肖像,但应当保证肖像权不受侵犯。
(二)恶意毁损、玷污其肖像
1. 未经本人同意,恶意毁损、玷污其肖像,构成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2. 在特定情况下,如涉及公共利益,如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等,可以不经本人同意进行必要的毁损、玷污。
侵犯肖像权的责任
(一)民事责任
1.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2. 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停止侵害、赔礼道歉、赔偿损失等。
(二)刑事责任
1. 侵犯肖像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刑事责任的方式,包括:罚金、拘役、有期徒刑等。
侵犯肖像权的纠纷处理
(一)协商处理
1. 当事人双方可以协商解决侵犯肖像权的纠纷。
2. 协商一致后,可以签订和解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诉讼处理
1. 如协商无果,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2. 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审理侵犯肖像权的纠纷。
《如何判断与处理侵犯肖像权的行为》 图1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损害了自然人的合法权益,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对于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应当依法予以判断和处理。在判断和处理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公平、公正、公开。通过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预防侵犯肖像权的行为的发生。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