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肖像权需要什么证据?法律视角下的详细解答

作者:纯纯的记忆 |

侵犯肖像权?

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他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或有损他人名誉的方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肖像是指人的形象,包括照片、视频片段、绘画等任何形式的视觉表现。在现代社会,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普及,侵犯肖像权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在网络环境中,个人形象可能被随意传播、篡改甚至滥用。

要证明侵犯肖像权行为的存在,证据是关键。无论是通过法律途径维权还是进行法律救济,证据的收集和保全是决定案件成败的核心环节。从法律视角详细阐述侵犯肖像权需要哪些证据,并分析如何有效收集和利用这些证据。

侵犯肖像权需要什么证据?法律视角下的详细解答 图1

侵犯肖像权需要什么证据?法律视角下的详细解答 图1

侵犯肖像权的基本构成要素

在认定侵犯肖像权之前,需要明确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侵犯肖像权需要什么证据?法律视角下的详细解答 图2

侵犯肖像权需要什么证据?法律视角下的详细解答 图2

1. 权利主体:即肖像权人本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十八条,自然人享有肖像权。

2. 权利客体:即肖像本身,包括静态的照片、动态的视频片段或其他任何形式的视觉表达。

3. 侵权行为:未经肖像权人同意使用其肖像的行为,且具有营利性或损害对方名誉的目的。

基于此,证据的收集需要围绕上述三个要素展开。

侵犯肖像权的常见证据类型

在实际案件中,以下几种证据最为关键:

1. 权利凭证

- 身份证明:如身份证复印件、户口簿等,用于证明肖像权人的身份。

- 肖像权归属证明:如果肖像是通过专业拍摄或绘画创作的,则需要提供相关合同或协议,证明自己对肖像拥有排他的使用权。

2. 侵权行为证据

- 直接证据:

- 被侵权肖像的具体表现形式(如照片、视频片段)。

- 侵权人使用肖像的方式(如在商品包装上使用、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等)。

- 间接证据:

- 侵权内容的传播记录,包括发布时间、传播范围和影响程度等。

- 侵权行为导致的损害后果,对肖像权人的名誉损失或财产损失。

3. 授权关系证明

- 如果是合法使用肖像的情况,则需要提供明确的授权书或合同。

- 如果未获得任何授权,则需证明对方的行为属于无权使用。

4. 电子数据证据

- 随着网络环境的发展,电子数据成为重要的证据类型。

- 侵权内容在社交媒体、电商平台上的发布记录(包括链接和截图)。

- 转账记录或交易信息,证明侵权行为具有营利性。

- 电子聊天记录,证明侵权人承认使用了他人的肖像。

证据的收集与保存

1. 及时固定证据

在发现可能侵犯肖像权的行为时,应时间采取措施固定证据。

- 对侵权内容进行截图或录屏。

- 获取相关网页链接或社交媒体页面的快照。

- 如果涉及交易行为,则需保存转账记录或订单信息。

2. 公证保全

为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可以通过公证机构对电子数据进行公证。

- 对侵权内容的访问过程进行全程公证。

- 对双方的聊天记录或邮件往来进行公证。

3. 专家鉴定

- 如果需要证明肖像的高度相似性,则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图像比对鉴定。

- 鉴定报告可作为重要证据提交给司法机关。

法律救济措施

在充分收集证据后,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权益:

1. 行政投诉

- 向文化广电旅游局或市场监管部门举报侵权行为。

- 提供相关证据材料,要求相关部门责令侵权人停止违法行为并赔偿损失。

2. 司法诉讼

- 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主张侵权责任。

- 要求侵权人承担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及赔偿损失的责任。

案例分析:徐玉案中的证据启示

虽然徐玉案件主要是电信诈骗,与侵犯肖像权无直接关联,但其暴露出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值得警惕。

在类似案件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强证据保护:

- 对个人隐私信行加密处理。

- 定期检查社交媒体账号的安全设置。

- 一旦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立即收集相关证据并报警。

如何提高肖像权保护意识

侵犯肖像权的证据种类多样且复杂,但只要掌握正确的收集方法和保存技巧,就能为后续维权打下坚实基础。

公众应增强法律意识,在使用他人肖像时务必获得合法授权,并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及时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