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在刑法中的规定及处理方式
名誉权,是指自然人或法人对其的名誉进行维护、保护的权利。名誉是人格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格尊严的体现。在我国,名誉权作为一项重要的民事权利受到法律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名誉权纠纷的数量逐年上升,如何正确处理这类纠纷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探讨侵犯名誉权在刑法中的规定及处理方式,以期为我国侵犯名誉权的处理提供参考。
侵犯名誉权在刑法中的规定
1. 刑法条款
我国《刑法》第246条规定:“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刑法》第246条之一规定:“在网络空间实施侮辱、诽谤等行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依照款的规定处罚。”《刑法》第246条之二的規定:“对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权进行侵犯,或者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 具体规定
(1)侮辱罪。《刑法》第246条规定:“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该条款规定了侮辱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即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2)诽谤罪。《刑法》第246条规定:“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该条第二款规定了诽谤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即以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3)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刑法》第246条之二的規定:“对自然人的姓名、肖像、荣誉、隐私等权进行侵犯,或者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该条款规定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即非法获取、出售或者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情节恶劣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侵犯名誉权的处理方式
1. 民事诉讼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患者有权要求医疗机构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患者在就诊期间死亡的,其近亲属可以依法提起民事诉讼。受害人在遭受诽谤时,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行为人承担侵权责任。
2. 行政处理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还可以依法向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处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向具有管理职责的行政机关申请行政处理。行政机关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处理结果应当自作出之日起生效。
3. 刑事处理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如果情节严重,可以依法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接到报案后,应当进行调查、采取措施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并依法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刑事侦查。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刑事追究,则依法对其进行刑事处罚。
侵犯名誉权在刑法中的规定及处理方式 图1
侵犯名誉权在刑法中得到了明确的规定,处理方式包括民事诉讼、行政处理和刑事处理。在实际工作中,法律工作者应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处理方式,以保护受害人的合法权益。我们应当加强对名誉权的保护,提高社会对名誉权的重视,营造一个尊重他人名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社会氛围。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