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意竞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与企业责任

作者:ゝ◆◇ |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各类市场主体为争夺市场份额,屡采取低价倾销、虚假宣传等不正当手段进行竞争。这种“恶意竞争”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还对消费者权益造成了严重损害,甚至引发了行业内质量与服务隐患的加剧。针对这一现象,国家及地方各级监管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并持续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恶意竞争现状与典型案例

(一)光伏行业:低价竞争引发的质量问题

在新能源领域,光伏产业协会调查发现,部分企业为获取订单,不惜以远低于成本的价格售卖产品。这种行为直接导致行业整体利润率下滑至5%以下,并引发了多起因产品质量问题而被投诉的案例。张三作为新能源项目的采购负责人,在一次招标中发现,三家供应商为了争夺订单,报价低至每瓦0.18元人民币,远低于行业平均成本线。这种恶性竞争最终导致项目所使用的光伏组件在使用半年内出现了多起隐裂问题。

(二)航空运输:价格战引发的“内卷式”竞争

恶意竞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与企业责任 图1

恶意竞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与企业责任 图1

在中国航空运输领域,2023年上半年出现了明显的“内卷式”竞争现象。以航空集团为例,在暑运期间,该集团旗下航空公司为争夺客源,纷纷推出超低折扣机票。据内部知情人士李四透露,部分航线机票价格甚至低于成本的70%。这种做法虽然短期内刺激了客运量,但也带来了航班准点率下降、服务质量滑坡等问题。国泰海通证券在相关报告中指出,这种“内卷式”竞争不仅损害了消费者利益,更削弱了行业整体的盈利能力。

(三)教育培训:虚假宣传与退费纠纷

教育培训机构也是恶意竞争的重灾区。据教育厅统计,2023年上半年共收到158起关于教育培训行业的投诉,其中90%涉及虚假宣传和退费难问题。王五在一家声称“ guaranteetraining results”的机构报名后,发现实际课程内容与宣传严重不符,且退款请求遭到无理拒绝。

我国恶意竞争规制的法律体系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兜底性规范

197年制定并于2022年修订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我国规制恶意竞争行为的基本法律。该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对包括低价倾销、虚假宣传在内的多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做出了明文禁止。

(二)《价格法》:维护市场公平定价

198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在规范市场价格秩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法律明确了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的适用范围,并规定了经营者不得利用虚假折扣、低于成本价销售等不正当手段进行市场竞争。

恶意竞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与企业责任 图2

恶意竞争法律法规:规范市场秩序与企业责任 图2

(三)行业自律公约:补充性约束

针对特定行业的恶意竞争问题,行业协会往往会制定相应的自律公约。中国光伏产业协会于2023年发布了《光伏产品价格与质量自律公约》,要求协会会员企业不得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参与低价竞争。

完善恶性竞争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执法力度

1. 加大对恶意竞争行为的处罚力度。对于屡教不改的企业,建议将其列入行业黑名单,并在媒体上予以曝光。

2. 完善联合惩戒机制。推动相关部门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管。

(二)健全法律体系

加强法律修订工作,特别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恶意竞争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力度进行细化。建议制定专门针对行业的规范性文件。

(三)强化企业责任

鼓励企业建立内部合规机制,将公平竞争理念融入企业文化建设。对于因虚假宣传、低价倾销等行为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的企业,行业协会应通过行业评议等方式予以谴责。

(四)发挥消费者监督作用

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并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支持消费者协会等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规范市场竞争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相关部门需继续加强监管力度、完善法律体系,并通过创新监管手段不断提高执法效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