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权法第2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新增建筑物的法律界定

作者:Etc |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20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这一条款在土地和房地产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地上建筑物之间的法律关系。从法律规定、实践应用及争议解决等方面对“物权法第20条”进行深入阐述,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其实际影响。

物权法第20条的核心内容

物权法第20条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在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纳入抵押财产范围。这一规定旨在明确抵押权实现时的效力范围,避免因建筑物所有权归属问题引发纠纷。具体而言:

1. 抵押登记的优先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需依法办理抵押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物权法第2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新增建筑物的法律界定 图1

物权法第2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新增建筑物的法律界定 图1

2. 房地一体原则:尽管地上新增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但根据“房地一体”原则,土地和建筑物仍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抵押权实现时应一并处分。

3. 抵押权的从属性:作为担保物权,抵押权与主债权的关系密切。主债权转让的,抵押权随之转让;主债权消灭的,抵押权亦丧失。

物权法第2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新增建筑物的法律界定 图2

物权法第20条: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与新增建筑物的法律界定 图2

该条款在实践中主要适用于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抵押登记、在建工程抵押以及商品房预售抵押等场景。在建工程抵押贷款中,开发企业需将土地和在建建筑物分别抵押,但根据第20条,新增部分(如后期建设的楼层)不纳入抵押范围。

法律实践中的应用

1. 抵押登记与权属确认

抵押登记是抵押权设立的核心环节。实践中,抵押权人需确保抵押登记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分开抵押的情况下。在建工程抵押中,土地和建筑物分别办理抵押登记,但新增建筑物的所有权归属开发企业或购房者,而非抵押权人。

2. 房地一体原则的适用

根据物权法第182条,“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反之,“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这一规则在司法实践中被广泛认可。在某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开发商已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给银行,后续建设的楼层虽属于新增建筑物,但其所有权仍归开发商或购房者所有。

3. 抵押权实现时的清偿顺序

在建设用地使用权和地上建筑物分别抵押的情形下,法院通常会根据《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第42条的规定,优先清偿土地抵押权人的债权。如果土地价值不足以覆盖全部债务,则需执行建筑物拍卖所得。

争议与解决

尽管物权法第20条明确了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范围,但在实践中仍存在一些争议:

1. 新增建筑物的所有权归属

新增建筑物的所有权通常归开发企业或购房者所有,但其归属可能因开发阶段不同而变化。在预售商品房中,购房者已支付大部分购房款,则建筑物所有权应归属于购房者。

2. 抵押登记的瑕疵处理

有些情况下,抵押登记可能存在遗漏或错误(如未明确注明新增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这可能导致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出现歧义。

3. 执行程序中的冲突解决

在司法实践中,部分法院曾因对“房地一体”原则的理解不一致,导致土地和建筑物的强制拍卖顺序存在争议。在某银行诉房地产公司纠纷案中,法院最终裁定应优先执行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权。

案例分析

2017年,某房地产开发企业A公司向B银行贷款5亿元,并以其名下一块建设用地使用权为担保办理了抵押登记。贷款到期后,A公司未能偿还本金及利息,B银行遂申请强制执行。在执行过程中,法院发现该土地上已建成两栋商业大厦,分别为期初和后期建设的项目。

根据物权法第20条,“新增建筑物”(即后期建设的部分)的所有权应归属于A公司或购房者,而非B银行。法院仅对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进行了拍卖,并将所得款项优先清偿给B银行。剩余债务则需通过其他途径解决。

物权法第20条作为土地和房地产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抵押登记、权属确认及执行程序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理解该条款的核心内容和适用范围,对法律实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在实际操作中,相关方应严格遵循抵押登记规则,并注意区分建设用地使用权与新增建筑物的所有权归属,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纠纷。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

2. 《关于适用有关担保制度的解释》

3. 相关司法判例及学术研究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