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お咏℃远シ |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概念与表现形式

直播间虚假宣传是指在直播电商活动中,主播或商家通过夸大、虚构商品特性、功效或其他相关信息,误导消费者购买商品或服务的行为。随着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虚假宣传问题愈发凸显,涉及的商品范围广泛,涵盖电子产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

案例:2023年5月,某知名带货主播在直播间声称其推广的一款保健品具有“包治百病”的功效,但该产品仅对部分症状有辅助作用。事后有多名消费者反映服用后出现不良反应,并要求退赔。

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1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1

1. 夸大产品功效:将普通化妆品宣传为医疗级产品,或声称某电子产品具有防水、防摔功能而未实际测试。

2. 虚构商品来源:如谎称某商品为“官方正品”或“限时专供”,可能是库存积压货品。

3. 价格虚标:通过虚构原价或折扣幅度,诱导消费者认为能够以较低价格购买到商品。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2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2

4. 虚假用户评价:通过直播前预热、代刷好评等,营造商品热销假象。

直播间虚假宣传的法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直播间虚假宣传涉及多重法律关系,责任方包括主播、商家及平台。

(一)民事责任

1. 欺诈赔偿责任: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5条,经营者提供商品或存在欺诈行为的,消费者有权要求退一赔三。在前述保健品案例中,消费者可主张退还货款并获得三倍赔偿。

2. 违约责任:若商家未履行直播中作出的承诺(如“假一罚十”),消费者可依据合同法相关规定提起诉讼。

(二)行政责任

市场监管部门可根据《广告法》第58条对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某直播平台因多次出现虚假宣传问题被罚款10万元,并勒令停产整顿。

(三)刑事责任

若虚假宣传达到情节严重或涉及团伙作案,则可能构成刑法中的诈骗罪或虚假广告罪。根据《刑法》第26条,诈骗金额较大的可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23年,某直播团队因虚假宣传翡翠原石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刑两年。

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路径

消费者在直播间遇到虚假宣传时,可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1. 向平台投诉:多数电商平台设有投诉渠道,消费者可提交相关证据(如直播回放、聊天记录等)进行申诉。

2. 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向所在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或拨打12315反映问题。

3. 提起诉讼:通过法院诉讼途径主张赔偿权利。

(四)平台的监管责任与措施

为遏制虚假宣传现象,直播电商平台需履行法定职责,包括:

1. 建立审核机制:对主播和商家资质进行审查,并设置关键词过滤系统,避免违规信息流出。

2. 完善售后:提供“七 Day无理由退货”等保障消费者权益。

3. 加强信用惩戒:对虚假宣传的主播或商家实施封禁、降级处理,并纳入行业黑名单。

典型案例分析

案例一:某直播团队因虚假宣传被追究刑事责任

2023年8月,某直播团队在推广电子产品时声称其具有“防摔功能”,但实际产品并未经过相关测试。事后有多名消费者起诉至法院,要求赔偿损失。法院以诈骗罪判处该团队三人有期徒刑两年,并处罚金5万元。

案例二:平台未尽审核义务被判连带责任

2023年10月,某消费者在某直播平台上了虚假宣传的化妆品,导致皮肤过敏。法院认为平台未对主播资质和商品进行充分审核,需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法律完善的建议与

为应对直播间虚假宣传问题,建议从以下方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1. 明确各方主体责任:细化主播、商家及平台的法律责任,避免因权责不清导致维权困难。

2. 建立统一监管机制:推动各地市场监管部门数据互通,形成全国性打击虚假宣传的合力。

3. 加强消费者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和案例警示,提高消费者辨识虚假信息的能力。

直播电商作为新兴商业模式,其健康发展离不开法律保障和社会共治。唯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才能构建公平、诚信的网络商业环境。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