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虚假宣传|房地产广告中的法律陷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作者:Red |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市场持续繁荣。在利益驱动下,房地产领域的虚假宣传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是房产项目中,虚假宣传现象屡见不鲜。从法律角度出发,深入解析“房子虚假宣传”的定义、表现形式及其法律后果,并探讨消费者在遇到此类问题时该如权。

“房子虚假宣传”是什么?

“房子虚假宣传”,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销售过程中,通过广告、宣传资料或销售人员口头介绍等方式,故意或者过失地对房产项目的性质、功能、价格、配套等信行不实陈述或夸大描述,以误导购房者做出购房决策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 нару伹了市场秩序,也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相关规定,虚假宣传包括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 虚构房产项目属性:如将普通住宅宣传为“学区房”、“商住两用”等;

房子虚假宣传|房地产广告中的法律陷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1

房子虚假宣传|房地产广告中的法律陷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1

2. 夸大房产功能:如声称房屋具有“抗震抗风”、“智能安保系统”等功能;

3. 隐瞒重要信息:如未告知购房者小区周边的不利因素(如噪音污染、影响);

4. 虚构优惠政策:如承诺“赠送面积”、“返佣”等不实优惠;

5. 价格虚标:如标注“低于市场价”、“限时特惠”,但并无折扣。

“房子虚假宣传”的法律后果

1. 行政责任

根据《广告法》第五十五条规定,发布虚假房地产广告的主体将面临以下行政处罚:

房子虚假宣传|房地产广告中的法律陷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2

房子虚假宣传|房地产广告中的法律陷阱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图2

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罚款;

吊销营业执照(情节严重时)。

2023年楼盘因在宣传中虚构“学区房”概念,被当地市场监督依法罚款150万元,并吊销了其预售许可证。

2. 民事责任

购房者如因虚假宣传而遭受损失,可以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民法典》的相关规定,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开发商承担赔偿责任。典型案件包括:

赔偿购房差价;

退还已付定金或房款;

支付违约金。

3. 刑事责任

情节特别严重的虚假宣传行为,如涉及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等,则需承担相应的刑事法律责任。2022年房地产项目因虚构“以租养贷”模式吸收资金超5亿元,其主要责任人已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房子虚假宣传”的典型案例

1. 案例一:夸大房产功能

楼盘在宣传材料中声称其开发的商品房具有“智能环保系统”,可以实现“零能耗”。经调查发现,该系统并未达到宣传中的标准。法院判处开发商退还购房者定金,并赔偿购房差价。

2. 案例二:虚构学区房概念

房产项目在销售时强调其为“优质学区房”,但该小区并未被列入任何学校的招生范围内。部分购房者提起诉讼后,法院判决开发商承担退一赔三的民事责任。

3. 案例三:价格虚标

2021年楼盘以“特惠价”吸引购房者,但实际售价与市场价相差无几。多名购房者联合起诉后,当地市场监管部门对该楼盘罚款50万元,并要求其整改。

消费者如何应对虚假宣传?

1. 提高警惕

购房者在购房前应当对开发商资质、项目周边环境、房产性质等信行充分了解,切勿轻信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

2. 保存证据

在签订购房合同或接受宣传材料时,应要求开发商提供书面说明,并妥善保存所有宣传资料。这些证据将有助于后续维权诉讼。

3. 依法维权

当发现虚假宣传行为时,购房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向当地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向消费者协会申请调解;

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4. 关注政策

政府也加大了对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2023年出台《房地产市场监管办法》,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虚假宣传行为,并设立了“购房冷静期”制度。

“房子虚假宣传”问题的存在,反映了我国房地产市场尚不成熟的一面。要这一顽疾,需要政府监管部门、行业协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加强监管:通过立法完善和执法力度的加大,对虚假宣传行为形成有效震慑;

规范行业:推动房地产开发企业诚信经营,强化行业自律机制;

提升意识:加强对购房者的法律知识教育,提高其维权能力。

随着《民法典》和新修订《广告法》的深入实施,“房子虚假宣传”现象必将得到进一步遏制,一个更加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值得期待。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