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方案

作者:倾城恋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药品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实际临床应用中,由于些药物可能引起肝损伤或其他不良反应,导致部分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injury, DILI),进而引发医患纠纷。从法律角度出发,探讨药物性肝病引发医疗纠纷的成因、责任认定以及预防措施。

阐述药物性肝病及其在医疗实践中的普遍程度。分析医疗纠纷案件中涉及药物性肝病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医生 prescribing 的法律责任、医院用药管理的责任以及患者自身未尽注意义务等情况下的责任划分。提出从立法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到医患沟通等方面的预防建议。

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方案 图1

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方案 图1

药物性肝病?

药物性肝病是指由于使用些具有潜在肝脏毒性的药品或长期过量使用药物所引起的肝功能损伤。药物性肝病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形式,轻者可能仅出现轻微的肝功能异常,重者可能导致肝衰竭甚至死亡。

在临床实践中,部分患者因自身遗传因素、基础疾病或者其他特殊状况(如过敏体质)对些药物特别敏感,使用后容易发生严重的肝损伤。抗结核药物利福平、解热镇痛药对乙酰氨基酚以及一些抗生素类药物都有可能导致药物性肝病。

医疗纠纷案件中的法律问题

1. 医生的过失责任

医生在开具药物前,是否应对患者的基础情况进行充分了解?是否需要进行必要的肝功能检查,以排除用药风险?如果医生未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或选择了不恰当的治疗方案,导致患者出现药物性肝病,则可能构成医疗过失。

2. 医院的责任

医疗机构在药品采购、储存和使用过程中需履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义务。如果因药品质量存在问题(如假药或劣质药品)导致患者发生药物性肝病,医疗机构可能需承担相应的责任。医院的药师团队是否对药物的应用进行了有效的监督,也是责任认定的重要考量因素。

3. 患者的自我保护义务

患者在用药过程中需保持高度警惕,发现异常应立即停药并就医。如果因患者自身未尽到注意义务而导致肝损伤扩,则可能需要在责任划分中减轻医疗机构的过错责任。

案例分析

为使问题更加直观,以下列举一则典型的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件:

案情简介

张女士因感冒到社区医院就诊,医生开具了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扑尔敏)成分的复方制剂。张女士服用该药后,出现恶心、乏力等症状,随后被确诊为急物性肝病。经鉴定,主要诱因是对乙酰氨基酚过量使用。

法院判决

法院认为,医生在开具感冒药时,未充分了解患者的过敏史及基础健康状况,且未能履行用药风险的告知义务。张女士本人也未严格遵守医嘱,存在一定的过错。法院判决医院承担主要责任,患者承担次要责任,并赔偿相应的医疗费用。

预防与建议

1. 完善法律法规

当前我国《药品管理法》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对用药安全有相关规定,但仍需进一步细化。在药物说明书的警示信息方面,可要求制药企业更加详细地列出已知的肝毒性风险及应对措施。

2. 加强医患沟通

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患者也需签署知情同意书,明确自身用药的权利和义务。

3. 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

医院可引入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易引发药物性肝病的药品实行重点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开展继续医学教育

定期组织医生、药师学最新的药物安全性研究,提高临床用药水平。患者也可通过健康讲座等方式了解安全用药知识。

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方案 图2

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及其法律解决方案 图2

药物性肝病引发的医疗纠纷案件涉及复杂的法律问题和医学专业知识。只有通过不断的立法完善、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和医患双方的有效沟通,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随着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理念的发展,类似纠纷有望得到更合理的解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