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纠纷性质体现——法律视角下的分类与处则
医疗纠纷作为一类特殊的民事争议,其性质在法律实践中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准确识别和界定医疗纠纷的性质是妥善解决纠纷、维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的关键。从法律角度出发,系统阐述医疗纠纷性质的体现,并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分析其分类、成因及相关处则。
医疗纠纷性质的定义与分类
医疗纠纷是指在医疗服务过程中,患者或其家属与医疗机构之间因诊疗活动产生的争议。这类纠纷的核心在于是否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行为存在过错,并导致患者遭受损害。
医疗纠纷性质体现——法律视角下的分类与处则 图1
在法律实践中,医疗纠纷可依据不同标准进行分类,最常见的方式是根据是否存在医疗过失来进行区分:
1. 医疗过失纠纷
这类纠纷是指由于医疗机构或医务人员的过错行为(如诊断错误、手术失误、治疗不及时等),导致患者受到损害。其核心在于证明医方是否存在主观过错及其与损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2. 非医疗过失纠纷
在部分情况下,患者的不良后果并非由医方直接造成,而是由于疾病本身的自然转归或其他外部因素导致。因病情突然恶化或患者自身原因(如未遵守医嘱)引起的并发症等。这类争议虽然涉及死亡或严重损害,但无法归咎于医疗行为本身。
涉及死亡的非医疗过失纠纷的特点与成因
研究表明,涉及死亡的医疗纠纷中,非医疗过失纠纷占比较高。张益鹄的研究表明,在305例可定性的案例中,非医疗过失纠纷达到206例,占比高达67.54%[1]。这些纠纷往往源于患者家属对死因的怀疑,其中相当一部分涉及疾病引起的猝死。
这类纠纷的核心争议点在于:
- 患者死亡是否与医疗服务存在因果关系
- 医疗机构是否尽到了告知义务和救治责任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常会综合考虑以下因素:
- 病史资料
- 诊疗过程
- 同类病例的医学标准
最新法律法规对医疗纠纷处理的影响
为应对不断上升的医疗纠纷案件数量,《条例》对相关法律框架进行了重要补充。最新规定明确了以下
1. 多元化解决途径
发生医疗纠纷后,医患双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以下处理方式:
- 协商解决: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进行谈判。
- 人民调解:通过专业调解机构协助达成和解。
- 行政调解:由卫生行政部门介入调解。
医疗纠纷性质体现——法律视角下的分类与处则 图2
- 司法诉讼:对争议问题诉诸法院。
2. 明确的法律责任
针对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的违法行为,《条例》设定了严格的法律责任:
- 对篡改、伪造病历资料等行为,依法予以处罚。
- 因医疗过失导致严重损害后果的,依法追究相关人员刑事责任。
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特殊问题
1. "大闹大赔"现象
部分患者家属通过过激方式(如围堵医院大门、扰乱公共秩序)讨要说法的现象被称为"医闹"。这种行为不仅扰乱医疗机构正常运行,还可能危及他人生命安全。
最新司法解释明确指出:
- 对于因医闹引发的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案件,将依法从重处罚。
- 强调医疗机构的主体责任,要求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2. 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的核心问题往往涉及专业的医学判断。为此,已建立专门的医疗损害鉴定程序:
- 鉴定机构资质要求严格
- 鉴定过程公开透明
- 鉴定需经法庭质证
准确界定医疗纠纷性质是妥善处理争议的前提。在法律框架下,医疗纠纷既可能源于医方过错行为,也可能由患者自身病情或其他外部因素引发。通过完善法律法规、规范调解程序和加强司法保障,可以更好地平衡医患双方权益,维护医疗服务秩序。
[1] 张益鹄:《医疗损害赔偿案件疑难问题研究》,载《法律适用》2023年第4期。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