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法律问题与司法应对

作者:噬魂师- |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提升,医疗美容(以下简称“医美”)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消费者对于美的追求日益,加之市场营销的强烈推动,医美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相关服务内容也从最初的简单美容逐步拓展至整形手术、激光美容、注射美容等多个领域。在这一过程中,因医疗技术风险、合同履行纠纷、知情同意瑕疵等问题引发的诉讼案件数量也在急剧上升。为规范行业发展、保护消费者权益,司法机关积极应对,通过审判实践提炼规则,为医美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主要特点与法律难点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发布了《2015—2019年医疗美容纠纷案件司法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系统梳理了该类案件的特点及存在的法律难点。根据白皮书的统计和分析,医美纠纷案件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案件类型多样

从法院受理的案件情况来看,医美纠纷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主要包括:

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法律问题与司法应对 图1

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法律问题与司法应对 图1

1. 整形手术纠纷:如隆鼻、双眼皮手术等;

2. 注射美容纠纷:如注射、玻尿酸填充等;

3. 皮肤激光治疗纠纷:如光子嫩肤、点阵激光等;

4. 其他医美项目纠纷:如吸脂减肥、牙齿美白等。

(二)诉求类型复杂

消费者的诉讼请求不仅包括医疗损害赔偿,还可能涉及合同违约、虚假宣传、知情同意权侵害等多个方面。部分案件中,消费者提出刑事诉讼,要求追究医疗机构或从业人员的刑事责任。

(三)举证难度较大

在司法实践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适用于大部分民事案件。在医美纠纷中,消费者的举证能力往往较为有限,尤其是在医疗技术专业性较强的情况下,患者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相关证据材料,难以完成初步的举证义务。

(四)鉴定程序复杂

因涉及医疗技术的专业判断,法院在审理过程中通常需要委托具有资质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技术鉴定。由于医美行业的特殊性,部分案件中存在以下问题:

鉴定标准不明确;

专业意见分歧较大;

鉴定周期较长且费用高昂。

当前医美行业存在的法律空白与争议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通过对案件的审理不断经验,发现医美行业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医疗美容服务的性质认定

医疗美容服务兼具医疗属性和商业属性。部分消费者认为,医美机构提供的服务属于“生活美容”,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调整范围。从司法实践来看,只要涉及侵入性治疗、注射药物等行为,均应纳入医疗服务范畴,受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

(二)知情同意书的瑕疵认定

在很多案件中,消费者投诉医美机构未尽到充分的告知义务,或者存在隐瞒并发症、夸大手术效果等情形。在司法实践中,如何判断“充分告知”往往因人而异,法官需要综合考虑医美项目的复杂程度、患者个体差异、医疗机构的专业水平等因素。

(三)格式条款的效力问题

部分医美机构为规避风险,制定了一些不公平的格式条款,如“概不负责”、“一经施术,概不退费”等。这类条款往往因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而被认定无效。

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法律问题与司法应对 图2

医美行业医疗纠纷的法律问题与司法应对 图2

司法应对与纠纷预防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法院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审判工作,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行业规范建设

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行业协会,制定统一的医美服务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医疗机构资质要求、从业人员准入条件以及各项医美项目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二)完善知情同意制度

医美机构应当在术前与患者进行充分沟通,如实告知手术风险及可能并发症,并将相关事项以书面形式明确记载。对于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服务的情形,应严格履行知情同意程序,建议由监护人签字确认。

(三)规范广告宣传

部分消费者因受到虚假广告的误导而接受了不必要的医疗服务,导致纠纷发生。对此,相关部门应当加大对医疗美容广告的监管力度,严查虚假宣传行为,禁止使用“ guaranteed”、“ zero risk”等绝对化用语。

(四)建立风险告知机制

建议医美机构在提供服务前,为消费者购买医疗责任险或商业保险,以降低患者因手术失败而遭受的人身和财产损失。鼓励消费者在签订合同前详细了解保险条款。

与发展方向

从长远来看,医美行业的发展离不开法治的保驾护航。一方面,司法机关将继续通过审判实践规则,为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指引;行政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行业协会的自律也将共同推动行业规范化进程。消费者在选择医美服务时,应当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理性判断、谨慎选择。

随着法律法规和司法实践的不断完善,相信医美行业将在法治的框架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优质的美容医疗服务。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