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能中止吗?法院起诉后能变更或取消诉讼吗?》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民事权益的纠纷,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在民事诉讼中,是否允许中止、变更或取消诉讼,是当事人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变更、取消诉讼的相关规定,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民事诉讼的程序及法律规定。
民事诉讼的中止
民事诉讼的中止,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根据一定的法定条件,法院暂时停止诉讼程序,待条件消除后再恢复诉讼。关于民事诉讼的中止,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0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提出中止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中止诉讼:(一)一方当事人同意放弃诉讼;(二)涉及第三方诉讼,第三方愿意承担诉讼责任;(三)其他 causes that the court considers appropriate。”从该法条民事诉讼的中止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且应当由当事人提出申请。
民事诉讼的变更与取消
1. 民事诉讼的变更
民事诉讼的变更,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提出新的诉讼请求或者放弃原有诉讼请求,导致诉讼程序发生变化。关于民事诉讼的变更,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34条规定:“当事人提起诉讼后,发现自己不能满足诉讼请求或者放弃诉讼请求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变更诉讼。人民法院审查后,认为符合变更条件的,应当允许变更;不符合条件的,应当不予允许。”从该法条民事诉讼的变更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且应当由当事人提出申请。
2. 民事诉讼的取消
《民事诉讼能中止吗?法院起诉后能变更或取消诉讼吗?》 图1
民事诉讼的取消,是指在诉讼进行过程中,一方当事人提出撤回诉讼请求,导致诉讼程序终止。关于民事诉讼的取消,我国《民事诉讼法》第151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提出撤回诉讼的,应当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申请。人民法院在收到申请后,应当进行审查。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撤回诉讼:(一)一方当事人同意放弃诉讼;(二)涉及第三方诉讼,第三方愿意承担诉讼责任;(三)其他 causes that the court considers appropriate。”从该法条民事诉讼的取消需要符合一定的法定条件,且应当由当事人提出申请。
在民事诉讼中,关于中止、变更、取消诉讼的相关规定,是当事人广泛关注的问题。了解这些法律规定,有助于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也体现了我国民事诉讼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