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二审提交证据的规范化指引》
民事诉讼,是指民事主体之间因民事权益的纠纷,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的诉讼。在我国,民事诉讼是解决民事争议的重要方式,具有严格的程序和原则。证据是诉讼的灵魂,是判断案件事实的关键。正确、合法的证据,对于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作用。对于民事诉讼中证据的提交,有着严格的规定和指导。
为了规范民事诉讼二审提交证据,我国于2019年发布了《民事诉讼二审提交证据的规范化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旨在提高民事诉讼二审证据提交的规范化水平,确保民事诉讼的公正、公平。
《指引》的主要内容
《指引》共九章,包括总则、提交证据的基本要求、提交证据的时间、提交证据的形式、提交证据的程序、提交证据的效力、对提交证据的审查、对提交证据的质证、对提交证据的运用等。
提交证据的基本要求
1. 真实、合法、确凿。证据必须符合真实性、合法性、确凿性的要求,即证据的内容必须真实,来源合法,能够确凿证明待证事实。
2. 具有关联性。证据与待证事实之间应当存在直接联系,能够证明或者支持待证事实的存在。
3. 具有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主要是指证据的来源、收集、使用等应当符合法律规定,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益。
4. 具有可行性。证据的可行性主要是指证据的获取、提供、使用等应当符合现实条件,能够在诉讼中发挥实际作用。
提交证据的时间
1. 提交证据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完成。举证期限,是指当事人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的期限。一般分为三种:分别是起诉状提交证据的期限、答辩期限、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
2. 当事人未能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举证期限。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情况,决定是否延长举证期限。
提交证据的形式
1. 提交的证据应当是 originale,即原始文件。如果证据是复制件,应当说明复制件与原文内容的差异。
2. 提交证据应当包含证据的名称、内容、来源、证明对象等基本信息。证据的内容应当简洁明了,便于人民法院查找、理解和运用。
提交证据的程序
1. 当事人提交证据,应当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包括证据的原文、复制件等。证据材料应当注明证据的名称、内容、来源、证明对象等基本信息。
2. 当事人提交的证据,应当经过人民法院的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确凿性等。
提交证据的效力
1. 经过人民法院审查,符合要求的证据,可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2.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有权提出异议。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对提交证据的审查
1. 人民法院对提交的证据,应当进行审查,审查的内容包括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确凿性等。
2. 人民法院审查证据,应当依据法律规定,运用适当的审查方法。
对提交证据的质证
1.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有权进行质证。质证,是指当事人对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确凿性等进行辩论、证明的过程。
2.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质证,应当进行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处理。
对提交证据的运用
1.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有权在诉讼过程中运用。
2.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提交的证据,应当根据证据的合法性、真实性、确凿性等进行运用。
我国发布的《民事诉讼二审提交证据的规范化指引》对于提高民事诉讼二审证据提交的规范化水平,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实现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