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起诉: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作者:安ぷ諾淺陌 |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

在学校招生过程中,虚假宣传是指学校或其授权机构通过夸大其词、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等手段,吸引学生及其家长报名的行为。这种行为不仅违反了教育法律法规,还可能构成民事欺诈甚至刑事犯罪。虚假宣传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夸大与学位:声称学校为“985”“21”高校分校,或者承诺毕业后可以获得特定、学位,但并非如此。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起诉: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1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起诉: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1

2. 虚构师资力量:夸大教师资质,声称某教授拥有博士学位或国际认证,而其或资历不符。

3. 误导性广告:通过虚假宣传学校设施、教学质量、就业前景等信息,吸引学生报名。

4. 承诺包录取或包就业:某些学校为吸引生源,承诺“入学即签订就业协议”或“百分百通过考试”,但无法兑现这些承诺。

虚假宣传招生的法律依据

在学校虚假宣传招生的行为中,相关责任方可能触犯多项法律法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起诉: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2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起诉:法律依据与实务操作 图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根据《教育法》第七十七条规定,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违反国家规定的招生标准和程序,情节严重的,由主管行政部门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依据《消法》第二十条规定,经营者向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时,不得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宣传。学校作为教育服务的提供者,若存在虚假宣传行为,可能构成欺诈,需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

3. 《民商合一:虚假广告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司法解释)

在相关司法解释中明确,虚假广告或误导性宣传属于欺诈行为,受害者有权要求赔偿损失。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的主要表现形式

在学校虚假宣传招生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

1. 虚构课程与项目:声称学校提供某热门专业或特色课程,但并不存在该课程或者师资力量严重不足。

2. 夸大毕业前景:通过承诺高薪就业、海外升学等方式吸引学生报名,但无法兑现这些承诺。

3. 伪造认证:某些机构通过虚假宣传,诱导学生缴纳学费后获取书,从而骗取钱财。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的法律责任

1. 行政责任

教育部门可以根据《教育法》第七十七条的规定,对学校的虚假宣传行为进行行政处罚,包括罚款、停招甚至吊销办学许可证。

2. 民事赔偿责任

根据《消法》,虚假宣传属于欺诈行为,受害者有权要求学校退还学费及相关费用,并赔偿因此造成的损失。

3. 刑事责任

如果学校或其工作人员通过虚假宣传骗取大量钱财,可能构成诈骗罪或合同诈骗罪,相关责任人将面临刑事处罚。

如何应对学校虚假宣传招生?

1. 收集证据:学生及其家长在发现虚假宣传行为后,应立即收集相关证据,包括招生简章、录取通知书、承诺函等。

2. 向教育部门投诉:可以通过教育局或地方教育委员会提起行政投诉,要求调查处理。

3. 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损失较大且事实清楚,受害者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赔偿相关经济损失。

学校虚假宣传招生行为不仅损害了学生及其家庭的利益,也破坏了教育公平和社会诚信。通过法律手段追究学校的法律责任,对于维护教育秩序和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并加强执法力度,保障广大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

【用户内容法律责任告知】根据《民法典》及《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本页面实名用户发布的内容由发布者独立担责。民法知识法律网平台系信息存储空间服务提供者,未对用户内容进行编辑、修改或推荐。该内容与本站其他内容及广告无商业关联,亦不代表本站观点或构成推荐、认可。如发现侵权、违法内容或权属纠纷,请按《平台公告四》联系平台处理。

站内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