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识别和维权:关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侵权行为判断》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对自己的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为内容的一种人格权,是人格权的一种。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千零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对自己肖像上所体现的人格利益的权利,未经自然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自然人的肖像。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了肖像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行为是否未经自然人同意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必须未经自然人同意。如果行为人在使用自然人的肖像时,已经得到了自然人的明确同意,那么该行为就不构成侵犯肖像权。在新闻报道或者社会活动中,媒体或者组织使用某人的肖像,只要取得了该人的同意,就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行为是否以营利为目的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必须以营利为目的。如果行为人使用自然人的肖像,并不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满足个人兴趣或者其他非商业目的,那么该行为就不构成侵犯肖像权。某人为了纪念自己的朋友,使用他的肖像制作了一部电影,这个行为就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行为是否超过了合理范围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必须超过了合理范围。如果行为人使用自然人的肖像,没有经过自然人的同意,且没有以营利为目的,但是超过了合理范围,未经自然人同意,在公共场所大量使用自然人的肖像,那么该行为就构成侵犯肖像权。
行为是否导致了自然人的权益受损
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必须导致了自然人的权益受损。如果行为人使用自然人的肖像,没有经过自然人的同意,且没有以营利为目的,且没有超过合理范围,但是如果行为人的行为导致了自然人的权益受损,造成了自然人的名誉受损,那么该行为就构成侵犯肖像权。
判断某一行为是否侵犯了肖像权,需要行为未经自然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且超过了合理范围,并且导致了自然人的权益受损。只有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某一行为才能被认定为侵犯了肖像权。
《怎样识别和维权:关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侵权行为判断》图1
怎样识别和维权:关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侵权行为判断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在我国,肖像权作为一项人格权,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保护。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肖像权在人格权保护中的地位愈发重要。本文旨在分析我国法律关于肖像权的具体规定,以及肖像权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维护自身肖像权。
肖像权的法律规定
1. 民法典的规定
我国《民法典》千零一百一十六条规定:“自然人享有对自己的肖像权,他人不得非法使用、损害或者滥用自然人的肖像权。”该法条明确了肖像权的保护范围和内容,包括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2. 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怎样识别和维权:关于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侵权行为判断》 图2
除《民法典》外,我国其他相关法律法规也对肖像权进行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第六条规定:“因行为人的过错而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行为人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二条的规定也涉及个人信息保护,包括对肖像信息的保护。
肖像权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
1. 未经自然人同意,擅自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
在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时,应当经过自然人的同意。未经自然人同意,擅自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判断是否侵权,应考虑以下因素:(1)是否未经自然人同意;(2)使用、披露、传播肖像的方式是否侵害了自然人的合法权益;(3)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否存在。
2. 未经自然人授权,制作、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形象
在制作、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形象时,应当经过自然人的授权。未经自然人授权,制作、使用、披露、传播自然人的肖像形象,可能构成侵权行为。判断是否侵权,应考虑以下因素:(1)是否未经自然人授权;(2)制作、使用、披露、传播肖像形象的方式是否侵害了自然人的合法权益;(3)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否存在。
3. 自然人的肖像被恶意利用,造成损害
自然人的肖像被恶意利用,造成损害的,构成侵权行为。判断是否侵权,应考虑以下因素:(1)是否恶意利用;(2)利用肖像权造成损害;(3)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否存在。
维权途径
1. 协商
在肖像权侵权行为发生时,自然人可以与侵权人协商解决。通过协商达成共识,可以避免纠纷的扩大,节省司法资源。
2. 调解
在协商无果的情况下,自然人可以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调解委员会调解过程中,应当尊重自然人和侵权人的意愿,引导双方达成共识。
3. 诉讼
在调解无果或者调解结果不满意的情况下,自然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审理肖像权纠纷时,应当依法保护自然人的合法权益。
肖像权是一项重要的人身权,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受到保护。了解肖像权的法律规定及侵权行为判断标准,可以帮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维护自身肖像权。在遇到肖像权侵权行为时,选择合适的维权途径,有利于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