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狡辩侵犯肖像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未遂?
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侵犯肖像权是指未经当事人同意,擅自使用其肖像或者以其他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的行为。在我国,侵犯肖像权的行为将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的保护。讨论如何在侵犯肖像权案件中狡辩侵权行为未遂。
未遂侵权行为的定义和认定
如何狡辩侵犯肖像权案件中的侵权行为未遂? 图1
未遂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侵权行为,但由于某些原因,使侵权行为未能达到预定目标。对于侵犯肖像权案件而言,未遂侵权行为通常是指行为人已经采取了一定的行动,如拍摄、传播照片等,但由于某些原因,如被拍摄者反抗、拍摄者未取得被拍摄者同意等,使得侵权行为未能完成。
在判断是否为未遂侵权行为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施侵权行为;(2)侵权行为未能达到预定目标;(3)行为人的过错是否存在;(4)被侵权人的损害是否存在。
狡辩未遂侵权行为的方法
在侵犯肖像权案件中,行为人欲狡辩其侵权行为为未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狡辩:(1)行为已被阻止;(2)行为未达到预定目标;(3)行为人无过错;(4)被侵权人未遭受损害。
(1)行为已被阻止
行为已被阻止,是指在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过程中,被侵权人或其他权利人采取了一定的行动,阻止了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对于这种狡辩,需要证明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过程中,已经尽了必要的努力,但未能完成侵权行为。这需要行为人提供相应的证据,证明其已经尽力阻止侵权行为的发生。
(2)行为未达到预定目标
行为未达到预定目标,是指行为人的侵权行为并未达到其预期的目的。对于这种狡辩,需要证明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已经存在过错,如未取得被拍摄者同意、未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进行拍摄等。还需要证明被侵权人并未遭受实际损害,如身体损害、精神损害等。
(3)行为人无过错
行为人无过错,是指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过程中,不存在过错。对于这种狡辩,需要证明行为人在实施侵权行为时,已经尽到了合理的注意义务,如遵守法律法规、尊重被拍摄者的意愿等。还需要证明行为人的行为不存在过错,如被拍摄者同意拍摄、拍摄行为合法等。
(4)被侵权人未遭受损害
被侵权人未遭受损害,是指因侵权行为所导致的损害,尚未实际发生。对于这种狡辩,需要证明被侵权人并未遭受实际损害,如身体损害、精神损害等。还需要证明侵权行为与被侵权人的损害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被侵权人的损害系其他原因导致等。
在侵犯肖像权案件中,行为人欲狡辩其侵权行为为未遂,需要从行为已被阻止、行为未达到预定目标、行为人无过错、被侵权人未遭受损害等方面进行狡辩。只有证明以上四个方面,行为人才能构成侵权行为未遂,从而减轻其法律责任。当然,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具体案件情况,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狡辩。
(本文所有信息均为虚构,不涉及真实个人或机构。)